高考高招

作者: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0日 10:05

高考高招

2018高考高招有啥新特点?

按照《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已率先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启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从今年起,还将有多个省份开启改革进程。

  我们系统梳理了2018年高考高招呈现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分享如下。

  人才培养:加强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北京大学2017年开设以“挑战计算科学极限、推进智能科学前沿”为目标,致力于为中国培养计算机科学界下一代领军人物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图灵班”。

为促进具有数学天赋的青少年学生尽早进入数学研究领域,同时更好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清华从今年起招收“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拟招收不超过15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4个大类招生专业的基础上开设高等理工学院、医工交叉试验班、国际通用工程学院以及中法工程师学院4个试点示范类招生专业。其中,医工交叉试验班面向我国健康医疗事业、高端医疗器械行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工科基础的医学科学家、具有坚实医学基础的生物医学工程师,服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健康生活的需要。

  大学选材:继续深化大类招生和交叉培养

2017年,清华大学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将纳入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整合为16大类,学生填报志愿时将按专业类来填报。在大一年级,所有学生接受大类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导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在大一结束前完成专业确认,并在大二进入相关院系开始专业学习。

北航将传统的70个本科招生专业按学科门类归并为四大类招生专业——两大类工科、一大类文科、一大类理科。工科分为两类:航空航天大类和信息大类,分别以工科试验班类(航空航天类)和工科试验班类(信息类)招生;理科和管理分为一大类,以理科试验班类招生;人文社科分为一大类,以社会科学试验班招生。同时,北航成立了北航学院,负责大类学生一、二年级的统一培养和管理。

   北大从2002年启动大类招生改革方案,除少数专业外,均实行大类招生和培养。北大正在修订的教学方案将专业核心课程按照金字塔结构分为三层,底层为公共基础课,之上为学科基础课,最顶端为专业核心课。在专业核心课程之上,还设有专业方向模块和交叉学科模块,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修荣誉课程,获得荣誉学分。  

 摘自《人民日报》2018-06-08  



全面取消“五项加分”:聚焦高考改革新动态

   

  继去年“新高考落地元年”之后,高考改革正在各地持续推进,强调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全面取消加分,多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推进高考的公平公正。

  强调综合成绩评价,人才选拔更多元

  浙江省是去年全国首批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一。除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外,2018年浙江省内归属地方的50所高校以及北大、清华、浙大等9所高水平大学参加浙江“三位一体”招生。“三位一体”高考招生改革,即把考生的会考成绩、高校对考生的测试成绩以及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综合分,最后按照综合分择优录取考生。2018年,浙江省预计通过“三位一体”招生人数超过1万人。

  全面取消“五项加分”,录取更公平

  清理加分项目、整顿加分流程,清除权力寻租空间确保高考公平,一直是社会的普遍呼声。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项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全面取消。

  除了减少加分项目外,今年高招录取还进一步强化了阳光原则。据了解,保送生名单、高水平艺术团名单、高水平运动队名单和自主招生名单等,都将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按专业录取成趋势,考生选择更自主

  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是高考招生录取的大趋势。

  北京理工大学今年将采取试点措施,让满足分数达到普通一批录取分数线、成功被学校提档、体检合格等条件的考生,都能就读首选的心仪专业,避免被调剂的情况。

  天津大学今年首推“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把以往固定到各个具体专业的招生计划数,拿出一部分做机动调节指标,按照学校的调整规则,向学生报考意愿强烈的专业方向倾斜,最大限度满足考生专业志愿,全面降低调剂率,提升学生的专业满意度。

  武汉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则选择通过大力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满足考生选择心仪专业的愿望。武汉大学本科学生可以在进校1至2年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类内的专业中自主分流。

  另外,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都已开始实行全新的“转出无门槛”校内转专业机制。除国家和校方明确规定限制转换专业的学生外,学生申请转专业的,只需转入专业接受即可,转出专业方面不设“门槛”,给予学生更大的专业自主选择权。

  新专业和“爆款”专业增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热点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我国高校共新增本科专业2311个。

  互联网大数据专业急剧升温。2017年新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数量达250所;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校有近60所;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共有18所高校本科开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16所高校新增了“信息安全”专业。 

摘自 新华网 2018-06-06 



新高考 带着高校一起变


  2018年,高考改革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多个省市宣布启动新高考改革。其实高考是连接两头的,新高考改革除了对中学的影响,对高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和巨大的。

  1.学业水平测试成为高考录取的分数依据之一

  新高考改革中,在考试的制度设计上,与历史上做科目调整的改革不一样,语数外之外,增加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录取的两个关键分数依据之一,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学业水平测试将允许考生在理化生史地政6门中(浙江是7门),自选3门作为选考科目,成为高考录取的分数依据。学生有选择权,高校也有限制权,总不能你选考史地政,还能读物理专业吧。于是高校需要根据大学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相关专业的选考科目提出要求与限制。这就是双方的选择权,正因为此,导致了录取规则的大调整。

  2.学科专业更重要,高校将进入“全员宣传”阶段

以浙江为例(浙江在全国更有示范意义),在志愿填报上实行按专业+学校报考,而不再是学校+专业。过去报6个学校的做法,现在变成了一次报80个平行专业志愿。按专业报志愿,理论上一个专业一个分数线,对于高校来说,在其弱势的专业上,就可能招收不到匹配的学生,甚至招不到学生。反之亦然。对于一些总体处于劣势的高校,一些优势专业则容易冲出211,或者985的重重包围,招收到优秀的学生。这一制度优势在2017年高考录取过程中已经全面出现。

  如果说“双一流”还只是用胡萝卜吸引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话,那么新高考带来的录取规则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大棒,在迫使高校放弃自己不擅长的学科专业。当高校主动放弃,或者裁撤非优势学科专业时,阻力是巨大的,但当其录取情况不理想,甚至无人报考时,这个学科专业被裁减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与专业的宣传就尤为重要,这已经不再是招生办几个人的事情了,而需要我们各院系的专家走进家长,走进学生,向他们宣传介绍各自专业所长与优势,否则就可能陷入生源质量下滑,甚至无人报考的尴尬。

  3.关于人才培养,新高考必将对高校传统模式提出挑战

  去年新学期开学,在部分高校出现了对2017级浙江新生补课的现象,传说复旦大学在新生的物理学科相关测试中出现浙江、上海考生成绩显著落后的现象。

  相对于大文大理,在给予学生选择权后,不仅选考物理的人数下降,即便是生物化学,也仅有50%的人选考。这样就可能导致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这些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与中学培养的衔接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高校必然需要根据这一新情况,做出及时和适当的调整,而不是指责与抱怨。

  同样,在新的高考制度下,各高校需要针对自己在相关学科与专业上的要求,制定针对中学生的选科选考要求,与以往相比,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教育部已经根据浙江、上海试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出台了新的高校专业选考的指导意见,各高校既要考虑自己学科培养人才的需要,又要平衡报考人数与质量,甚至分数的面子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引发类似物理学科选考人数波动的问题,带来人才培养的新问题。

摘自《光明日报》2018-06-02



高教新政


科技部、教育部签署科教协同工作协议

建设新时代科教协同绿色通道


6月11日,科技部、教育部在京召开科教协同工作会议暨高校校长座谈会,建立科教协同工作机制,研究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加强新时代科教协同融合。签署了《科技部教育部科教协同工作协议(2018—2022年)》。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新时代科教协同的重要意义,在制度设计、改革举措、资源配置、政策供给等方面做好协同配合,修建通畅的“绿色通道”,使高校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技术开发、人才集聚、国际合作的综合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准确把握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是第一道工序,科研实践是第二道工序,要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变革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人才。二是做实科教协同机制。要突出优势,大力强化基础研究、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突出特色,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培育发展新动能。要突出核心,培养会聚创新人才,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三是狠抓责任落实。高校要落实到位,切实担当起法人主体责任。要服务到位,持续不断提升保障服务水平。要引导到位,树立严谨求实创新报国的价值追求。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强调,要进一步为科研人员减轻负担,简化管理、激发活力,为科研人员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校长们要切实把责任担起来,切实把各项改


革政策落实到位,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更加注重前瞻引领性重大突破;要着眼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职责定位,加强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作对接;要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培育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摘自 教育部网站 2018-06-12



教育部将推出卓越拔尖计划2.0版


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日前在京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培养堪当大任的卓越拔尖人才》的主题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推出“卓越拔尖计划”2.0版,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推广校企共建、共管、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构建产教融合良好生态。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05-28



新一轮院士制度改革任务总体完成


5月28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中科院院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表示,中科院党组和学部主席团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最新一轮的院士制度改进完善任务“已总体完成”。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也表示,4年来,该院进一步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包括改进院士候选人提名方式,实行院士和学术团体双渠道提名;完善增选工作机制,实行全院全体院士大会终选投票;完善候选人公示和投诉的分类调查机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等。

2014年、2016年分别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出制度等已经相继“落地”。

2017年,在中国工程院新当选的67名院士中,年龄最小的49岁,最大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60岁(含)以下的57人,占85%;61岁至70岁(含)的10人,占15%,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专家当选。

同年,中科院完成新一轮院士增选。新当选院士61人,平均年龄54岁,60岁以下的达到92%。

白春礼说,院士队伍年轻化问题从源头上得以解决,新兴交叉学科候选人推荐与评审相结合的名额调配机制也得到进一步完善,2017年通过该机制推荐的正式候选人全部当选。

所谓“分批办理退休手续”是指根据年龄层次,以5岁为间隔,即先80岁,再75岁,最后70岁,分批依次办理院士退休手续。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相关文件,院士年满70周岁退休。等当下这些年届80岁、75岁、70岁的院士都办理完退休手续,以后院士年满70岁即可直接办理退休,“当然,如果还有能力,可以继续做,按相关规定申请延长退休年龄”。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8-05-29



我国将在高校建设100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探索构建具有高校特色和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通知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高校公共艺术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在二级院系的平台上成立规模和形式灵活多样的传承项目传习所。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建设一个以传承项目为主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工作坊。依托学校现有相应研究机构或创建专门研究中心,加强以传承项目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理念与路径。

同时,要利用基地建设丰富的师资与课程资源,辐射带动当地3所左右的中小学校和一个社区,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

通知明确,2018年计划遴选产生50个左右的传承基地,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


具备相关传承项目建设工作基础的高等学校均可申报。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05-26  



教育部:3年内使高校教师党支书普遍成为双带头人

  

近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人指出,“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力争在3年内,也就是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选拔方式全覆盖,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

该负责人指出,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要把握好“突出政治建设、坚持双向提升、注重分类指导、强化基层导向”的原则。一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的首位。二要把符合条件的学术带头人培养选拔为教师党支部书记,把有条件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让“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和教学科研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双提高的中坚力量。三要根据学校办学类型的不同,结合学科专业的实际,把握“双带头人”的不同特点,科学地进行分类施策、分层培养。四要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把教师党支部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校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

各高校在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时,要把握好哪些关键环节?该负责人表示,一是把选优配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作为工作基础。二是把推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作为着力重点。三是把加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教育作为重要保障。

摘自 中国新闻网 2018-05-28


高教动态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2018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了什么?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

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陈宝生: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陈宝生:写好“奋进之笔”,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要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

一是内涵发展更深一些。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

二是领跑发展更快一些。要加强新工科建设,加强医学教育、农林教育、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

三是公平发展更实一些。要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集聚-溢出效应”,引领带动高等教育集群整体发展。

四是变轨超车更坚定一些。要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重塑教育教学形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

五是创新发展更紧迫一些。要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更加自信地在世界舞台、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去谋划发展,参与竞争和治理,创建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法和中国模式,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

 黎莉 摘自 教育部网站 2018-06-21  



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


2017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16日在北京发布。浙江大学国际论文发文数量位居中国高校首位。高被引论文数方面,清华大学最多。

从中国各高校国际论文发文量来看,浙江大学以65387篇发文量位居第一,中国科学院大学以63283篇发文量紧随其后,上海交通大学62180篇位居第三。

发文量进入前十名的高校还包括:清华大学57054篇、北京大学56983篇、复旦大学43155篇、中山大学37803篇、四川大学37240篇、南京大学37173篇、华中科技大学36465篇。

根据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界定,高被引论文指近十年来被引频次排在前1%的论文。《报告》显示,中国高校中,清华大学以1091篇ESI高被引论文数居首位,北京大学以1061篇ESI高被引论文数位居第二,浙江大学在ESI高被引论文数中位列第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前十。

截至2017年2月28日,中国大陆共有209所高校至少有一个学科入选ESI前1%高被引学科。统计显示,北京大学有21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位居中国高校之首;其次是浙江大学与中山大学,同有18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

ESI的22个学科分类中,中国高校入选数量最多的学科是化学(120所),其次是工程学(117所)。超过50所高校入选的学科有材料科学(95所)、临床医学(79所)、生物学与生物化学(50所)。

摘自 中国新闻网 2018-05-17  



我国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的高被引论文量占全球14.03%


过去5年,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占全球14.03%,居世界科学资助机构之首。

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预算从2013年的161.6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67.36亿元,年均增长13.41%,支持科研人员73.91万人次、博士后3.4万人次、研究生75.2万人次,有力推动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改革发展。

同时,国际(地区)合作交流深入开展。作为全球研究理事会(GRC)理事单位,积极推动国际科学基金组织间交流合作。与49个国家(地区)的91个科学基金组织、研究机构或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资助国际(地区)合作项目4398项。

此外,创新协同也更加紧密。与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新签、续签或签订联合基金补充协议36个,吸引资金45.37亿元。同时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对科研不端行为查处更加有力。审议科研不端行为案件437件,对489人和27个单位作出处理。

科学基金将坚持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的新资助导向,明确优先资助领域,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解决卡脖子技术后面核心科学问题,建立以负责任+计贡献为核心的分类评审机制。

摘自《人民日报》2018-06-20  



中山大学·深圳主要布局医科和新型工科

中大·深圳主要布局医科和新型工科,以此拓展中大优势医科的内涵发展,补齐补强工科发展短板,建成拥有文、理、医、工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以及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具有综合性学科优势的大学校区,进一步凸显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大学特质。校园预计于2020年和2021年分两批交付使用。

投资101亿元 建筑风格具岭南特色

中山大学·深圳项目用地面积144.82公顷,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投资估算101亿元。内容包括:医、工、文、理四大学科组团及图书馆、大礼堂、体育馆等配套建筑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一流大学校园。

中大·深圳布局8个医科和新工科学院

医科是中大的金字招牌,工科是中大现阶段的短板。中大帮深圳办高水平医院,深圳帮中大办高水平工科。因此,中大·深圳布局8个医科和新工科学院,包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3个医科学院,以及材料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5个工科学院,其中新工科发展对中大一流大学的建设非常关键。

今年10个专业拟面向全国招收1500名本科生

根据规划,中大·深圳的办学规模2万人。今年中大·深圳10个专业拟面向全国招收1500名本科生,硕士生招生已经完成,录取人数近300名,博士生招生还在进行之中。深圳校区的学生,目前暂时在广州校区培养。

摘自《深圳特区报》2018-06-13



华南理工大学启动国际校区建设 引进最强大脑


去年3月,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约,共建广州国际校区。该校区采用部省市校四方共建的新模式,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新机制,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国际化办学新路径。

广州国际校区是华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增长极。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广州国际校区将重点布局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孕育产生颠覆性技术变革的交叉领域新工科,推动华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支撑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新目标。

国际校区已录取首批博士生硕士生

目前,广州国际校区已经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近20所世界一流大学落实全方位合作计划;引进各类顶尖人才近100人,其中全职引进12名国内外院士,7名院士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今年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材料国际示范学院等学院和研究院已招收首批数百名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

广州国际校区将建立10个新工科学院,汇聚全球顶尖大师和团队,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

三分之一毕业生进入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工作

又到一年毕业季,华工学生持续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即将进入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工作。

大学的核心任务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培养。一直以来,华工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协同式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三创型(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理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

创新创业创造,是华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秘笈王迎军表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华工将致力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国际前沿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又红又专拔尖人才的输出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服务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发挥引领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 南方网 2018-06-20  



设计开放大学:8所大学联合培养设计专业人才


在备受关注的西湖大学、湖畔大学之外,浙江最近又创办了一所创新型大学——设计开放大学。

由浙江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湖北工业大学、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和中国计量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的设计开放大学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梦栖小镇正式挂牌成立。设计开放大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跨界能力的工业设计人才和提供原创的工业设计项目。

解决工业设计教育的痛点

设计开放大学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信息产品系主任姚琤表示,设计开放大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全新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尝试。设计开放大学不是虚拟大学,而是一个实体大学。“目前设计开放大学主要定位于人才联合培养方式的创新,暂未有申请独立招生办学的计划。”每年从8所发起成立的大学中招收设计专业研究生,这些学生住在一起,一起学习和创业,通过师资、设施和创业实践等开放共享机制,实现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其毕业和学历证书仍由原来所在学校颁发。

“一会一镇一校”开放办学

设计开放大学采取“一会一镇一校”的开放办学模式,即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小镇、一批高校与创新机构联合共建。

在学校的治理结构上,设计开放大学将由8所学校的牵头人组成学术委员会,商讨决定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事务。目前,学术委员会正在研究制定多校学生融合后的学生管理、课程表、学分互换等基本制度。

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设计开放大学主要采取项目制,鼓励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自由组合各类产业或创业项目。

摘自 新浪网 2018-05-18



“写作”作为必修课程走进大学课堂


以批判性思维为课程训练核心的大学写作课程在国外的世界一流高校中并不鲜见。在国内,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陆续开设“写作”必修课。

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以期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世界一流高校的新生必备

“美国常春藤联盟学校等开设的写作课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并配备了专门的教学人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美国一流高校很早就开设了写作相关课程,而且基本上所有高校都有。“写作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

“开这门课的初衷有两方面。一是在与世界一流高校接轨的目标下创新课程设置;二是解决本科生在升入大学后面临的写作难题,即如何从高中作文过渡到学术论文。在高中阶段养成的应试思维与在大学阶段需要具备的研究型思维差异很大,后者是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很好地论证这个观点。”

大学写作学什么

“在写作课的培养中,我们不是很关注学生到底用了哪个词,用了什么样的句式,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们要教会学生,如果要让我对这个问题提出观点的话,我应当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何选择充分、可靠的论据对这个观点进行论证。”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文本阅读与写作实践的结合,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构思、撰写和修改文本,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

根据这个原则,国科大《大学写作》课程划分为5个单元。“问题意识”、“论证分析”、“综合训练”三个单元,着重培养学生提出明确的观点以及围绕观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论证。“科普写作”成为课程的第四单元。而“交流与总结”单元将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媒体编辑、评论员走进课堂,从自身的工作实践出发,就写作中的问题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

“根据国外的经验,这种课程以20~25人的授课效果是最好的。这样最大程度保证了这种课不是老师在上面讲怎么写,学生只是在底下听”。因此,国科大的《大学写作》课程采取的是研讨班的教学形式,每班选课人数限制在20人左右,以阅读材料、课堂讨论、教师点评作业与学生互评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授课教师是由来自国科大人文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17位年轻教师组成,充分体现了国科大“科教融合”的办学特色。

摘自《光明日报》2018-05-21


医学教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构建贯穿人才发展全过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中药的师承教育,构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中医药人才发展全过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

中医药师承教育是独具特色、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中医药法明确,国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传授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

如何将独特的师承教育同现有的教育体系有机结合?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师承班,逐步实现将师承教育全面覆盖中医药类专业学生;进一步完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中医专业学位衔接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继承人申请中医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

在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开展和接受师承教育还可能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享受优惠。意见提出,在省级及以上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设置师承教育专项和师承教育专项学分,逐步将师承教育专项学分作为中医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与聘用的重要依据。参加省级以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经考核合格,符合职称晋升有关规定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高一级职称。

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总体目标,意见提出,到2025年,师承教育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摘自 新华网 2018-04-11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医学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

  

为进一步适应中国成人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医学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日前成立。

据了解,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医学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将以根植医学,服务教育为宗旨,联合医学界与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团结社会各界力量,通过专委会工作,努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训教育平台、人才发展平台、数字医疗平台、医学科技成果转换平台,为医学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司长李滔表示,加快医学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完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全体卫生技术人员的医学继续教育,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医学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继续教育又增添了一支重要力量,开阔了医学继续教育又一个新的平台,意义重大。

摘自 光明网 2018-04-30



“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在中国医大成立


5月26日,“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BRIMEA)成立大会在中国医科大学召开。来自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阿塞拜疆等15个国家的43所医学教育机构共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并发表《沈阳宣言》,提倡和睦相处追求美好生活、提倡教育为本培养未来人才、提倡救死扶伤推崇医德高尚、倡议人文交流多元合作共赢。此次大会共吸引了150余名国内外高校代表、专家及学者参加。

“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是由中国医科大学召集,15个国家的医学教育机构共同发起倡议的国际医学教育联盟组织。联盟将本着自愿、平等、合作、发展的原则,在联盟成员之间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共享联盟成员单位的资源、知识和经验,以跨学科的方式合作开展医疗卫生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鼓励联盟成员之间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提升各联盟成员的教育、培训、科研及社会服务的质量与声誉,实现联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联盟的一系列活动,推动联盟成员积极合作、探索共同解决全球医疗卫生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摘自《辽宁日报2018-5-28


高教视点



李克强:基础研究属于发明创造,行政规划不出来


科研项目审批经费程序太多、管得太死,生怕出什么纰漏,难道科学家不知道经费怎么花,只有审批人员才懂行吗?李克强总理大声问道,基础研究属于发明创造,行政规划不出来。尊重人才要从内心里信任人才,尽早把科学家从繁琐的表格和审批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攻克原创性科研成果上。

李克强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作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报告时表示,要为科学家开辟绿色通道,加快解决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课题申报、经费管理、人才评价、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大幅度提高国家科技奖奖金标准。

这个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相关部门要把这方面不合理的章程和规定彻底捋一遍,尽快拿出解决的办法。李克强强调。

青年学子要沉下心来把基础研究筑牢夯实,不能总想抄捷径

李克强说:推动创新融通发展,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没有雄厚的基础研究,融通发展就没有根基。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子要沉下心来把基础科学研究筑牢夯实,不能总想抄捷径,否则会绕更多弯路。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带动企业投入,激励科研人员发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真正潜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心无旁骛攻克原创性成果。

李克强表示,应用研究要加快推动创新融通发展,依托互联网+双创,推动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创客协同合作,催生更多符合市场需要的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

杰出科技人才是国之重器,财政等相关政策要向他们予以倾斜

李克强表示,要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培育创新生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尊重人才要体现在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时重点讲到,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官意志,不尊重、也不信任人才。要对相关规章进行改革。李克强指出,杰出科技人才是国之重器,财政等相关政策要向他们予以倾斜。

摘自 中国政府网 2018-06-0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咋开展


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个主题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潜能”。科技创新靠什么?归根结底靠人才。我国要想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高等学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学校的教育,要切合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是真正摆正了自身的功能定位,才能真正体现高校的作用和价值。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作为主要内容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意识和精神的培育,为将来真正从事创新创业打下基础,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为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创新创业意识,主要指创业欲望、机遇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等。创新创业精神,主要指敢闯敢干、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坚忍不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若能抓住这两大方面,就等于抓住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多渠道创业作为教育指向

教育部把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结合专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这既是国家战略,又体现了当前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05-31



我国工程教育缘何赢得世界认可


截至2017年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认证了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通过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全覆盖

2006年,我国启动了工程教育认证试点。2016年,经过10年努力,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标志着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专业质量标准达到国际认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突破。作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结果已得到其他18个成员国(地区)认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覆盖21个专业类,计划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全覆盖。

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加快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规模优势、质量优势、机遇优势

我国工程教育如何赢得世界认可?我国工程教育的优势是什么?

“规模优势、质量优势、机遇优势。”长期从事工程教育研究的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世斌如此总结。目前,我国工科本科有31个专业大类、203种专业,全国布点19000多个,1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科本科专业,在校生约550万人,毕业生约124万人。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教育供给体系,层次分明、类型多样、专业齐全、区域匹配。

同时,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过程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持续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过程。近年来,按照《华盛顿协议》倡导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等工程教育理念,先后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建立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

未来,我国工程教育将往何处去?“新工科”成为关键词。

最近,接连推出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推动实施呼唤新工科的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的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硬实力呼唤新工科的建设。

 摘自《光明日报》2018-06-14


人工智能来袭 高校如何应对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科技,需要一系列学科的基础理论支持,在进入应用的时候,亦因技术快速进步的领先优势,对很多工种具有强大的替代性,并导致法律、社会道德、监管等存在滞后性,进而衍生出司法、伦理、就业、心理等各种复杂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单靠人工智能自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连接其它学科,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交叉融合,激活人工智能和其它学科的发展潜力。

学生提问多 虚拟助教帮回答

2016年4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授阿肖克戈尔设计了一款人工智能程序吉尔作为助教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缓解了任课教师和助教的工作压力。虚拟助教的上岗并不意味着人类助教即将失业。毕竟目前来看它只是负责机械性地回答一些诸如正确的文件格式、数据使用,以及教职员工的日程安排等有客观答案的问题。而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还是需要人类助教负责回应。

教学个性化 学习系统做决策

自适应学习系统可以利用基本的人工智能算法,基于学生的学习经历算出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更好地实现学习个性化。同时对教师而言,由于此类系统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这也有助于系统向教师反馈数据、提供信息,以便分析和了解某位学生及其班级的整体需求,协助教师做出正确的教育决策。

考试评分成本高 人工智能先挑错

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密西根大学的教师就开始用计算机辅助给学生改论文作业了。这个由该校教师团队研发的辅助评分工具M-Write,利用文本自动分析技术,借助不同的算法(如词汇匹配、题目匹配)分析学生提交的文章内容,从而找到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老师还能通过语义分析的结果,找到在写作上需要帮助的学生。不过在将最终评分反馈给学生之前,教师还需要先对计算机的打分结果进行核对,并进行一定的修正。类似的应用中国高校也在尝试。

对教师的新要求:跟上人工智能时代步伐

东北大学校长约瑟夫·奥恩表示,大学需要适应即将发生的人工智能革命,这意味着学校必须提供有关只有人类才能完成工作的教育。这恰恰给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课程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目前还难以具备的素质,如创新性、创造力,而且在技术领域知识的传授中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毕竟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讲授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即便这个岗位不会被淘汰,也可能会被这个职业的要求所淘汰。

摘自《北京日报》2018-05-02  









上一条:两会”谈教育 下一条:高教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