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作者: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8日 10:30

专题阅读

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推进学科专业调整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改革举措。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不到位”“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不够有力”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意见》明确“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关键改革举措。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强调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落实到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是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意见》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

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分类培养,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增强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四是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意见》提出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晰职责边界,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给负责任的导师撑腰。

五是严格质量管理。《意见》提出严把入口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把过程关,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严把出口关,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六是加强条件资源保障。《意见》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加大博士生教育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改革完善资助体系。

“教育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印发此《意见》的同时,也正在抓紧推进印发其他系列文件,内容涉及学科专业体系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和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近期将陆续印发。”

据介绍,教育部综合提炼《意见》等系列文件的重点工作,研拟“十大专项行动”,重点推进,以更好地发挥指导督导引导作用。一是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行动,包括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产教融合建设行动。二是着眼于战略支撑和高端引领的相关行动,包括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三是着眼于夯实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行动,包括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四是着眼于固本培元,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相关行动,包括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提升行动、质量提升和管理行动。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0-09-22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专业体系建设

——聚焦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系列评论

 

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学科专业在全国和地方的宏观布局,关系到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适应。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决定了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水平,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培养制度,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仍需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大力支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正在凝聚更多共识。近年来,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致力于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高校学科的审核评估、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持续推进,学科动态调整与学科评估形成有效配合。学科动态调整已逐渐成为每年定期推进的常态化工作。高校学科设置和调整立足学校定位和学科实力,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形成符合校本特点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推进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是必然要求。当前,国际上高精尖科技领域的竞争逐渐白热化,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在这场深刻变革中,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调整需要不断进行系统评估和重新审视。只有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研究生培养能够不断回应发展趋势和前沿需求,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通过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进而不断带动学科专业的发展与调整。传统的学科专业体系日益走向专业化、精细化,这有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业化,同时也容易在学科专业间形成泾渭分明的壁垒。有的高校通过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促进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推动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促进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值得肯定的有益探索。

推进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要在创新与守正之间寻找平衡。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有其内在规律,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主干学科和支撑学科、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的学科,同时还有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之分。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来考虑学科专业布局问题。各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确定主干学科,力争将主干学科建设成优势学科;有选择地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逐渐形成特色和优势,并且与主干学科之间形成良好的支撑关系。有些学科可能相对弱势,却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或支撑学科,就不能轻言淘汰。在日益重视研究生研究能力的背景下,这些基础学科或支撑学科也需要不断提升研究能力,努力走科教融合的发展路径。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只有坚持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提升学科专业发展水平,顺应创新发展趋势,走科教融合之路,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0-08-03

 

 

构建更加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聚焦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系列评论

 

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吹响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号角。会议提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奋进的关键节点,人才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深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至关重要。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确立了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主线。近年来,《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充分彰显了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筑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坚定决心。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学位授予单位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严格规范考试招生程序,整治不良学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等,才能全方位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把好“入口关”是构建更加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各招生单位只有认真履行主体责任,高度重视招考工作,层层压实责任,将招生纪律贯穿命题、初试、复试、调剂、录取等全流程,确保招考工作规范透明,才能把好“入口关”,做到择优录取,为国抡才。除国家专项计划外,各招生单位不能限定生源范围或设置任何歧视性条件,切实保障每一名考生的合法权益。

严抓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构建更加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保障。抓好研究生入学教育,必须把学术道德、伦理、规范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修内容。各学位授予单位要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科学合理设计培养环节。要坚持质量关口前置,真正发挥资格考试、学术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选作用,完善考核组织流程,丰富考核形式,提高科学性、有效性。同时,要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进一步细分压实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等主体的责任,严格学位论文答辩管理,细化规范答辩流程,提高答辩质量。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学风严谨、能力超群、视野开阔、关爱学生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构建更加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人力保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队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导师遴选和考核要将师德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把学风严谨、研究能力突出、科研资源充足、实践经验丰富等作为重要指标。在“破五唯”的同时,还要实行导师预警和淘汰机制,对于那些无法为研究生的为学为人提供有效支撑的导师,要视情况限制、暂停乃至取消其招生资格。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导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努力成为所倡导价值的体现者、所培养能力的展示者、所传授知识的拥有者。

构建更加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查阅文献、确立选题、开展实验、发表研究成果等过程正是其不断学习、创造和成长的过程,要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注重培养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志趣、诚信和伦理规范,从而做到为学和为人的有机统一,实现立德树人和科研育人的有机统一。对于极少数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要健全有效的处置机制,坚持“零容忍”态度,一旦发现坚决依法依规、从严处理,绝不姑息。

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督导监管,对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存在问题较多,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存在突出问题的学位授予单位,加大监管治理力度。只有教育行政部门、学位授予单位、导师队伍等责任主体协同奋进,切实承担起各自责任,才能守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这条生命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0-08-04

 

 

安徽将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

 

近日安徽省出台了《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将扩大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推进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探索建立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新方式。

《意见》同时指出,安徽将提高硕博连读生在博士生中的比例和本硕连读生在硕士生中的比例,加大接受校内外推免生力度。支持研究生培养高校优化复试考核,加强能力考察,注重综合评价。在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同时,安徽还将探索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新模式。建立安徽省研究生教育培养联盟,深化省属高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研究院等中央部委在皖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研究生招生培养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建立长三角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鼓励安徽高校积极与长三角地区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研究生联合招生培养。

未来安徽将全面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并将其作为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重要依据。积极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即进项目、进团队、进企业,以项目成果、发明专利、成果转化应用等作为毕业重要依据,全面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同时,积极推进专业学位课程和实践考核与有关职(执)业资格考试互认,专业学位证书与职(执)业资格证书颁发相结合,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职(执)业准入制度有机衔接。

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不可或缺。对此安徽将建立导师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根据导师岗位考核结果,每年动态调整的导师比例不低于2%。同时,实行研究生导师资格和实际上岗招生分离,将是否具有科研项目或者科研经费作为其获得当年招生资格的必要条件。连续3年没有招收研究生的,自动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累计2次被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的,6年内不得重新申请。

对发生导师师德师风负面事件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安徽将在研究生培养计划测算模型中按照一定权重减少当年或下一年培养单位招生指标,所在二级学科减少招生指标50%,情节严重停止招生一年。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0-08-11

 

 

江苏:深化综合改革 聚焦内涵建设

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江苏省政府作为唯一的地方政府作了交流发言。这里,用“六个注重”,就江苏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注重结构优化

近年来通过调整存量、培育增量方式,江苏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别结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结构适应性显著改善。在层次结构方面,江苏现有博士研究生3.4万人、硕士研究生18万人。其中,理工科的博士研究生占78%、硕士研究生占65%。在类型结构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除军事和警务以外专业学位类别的全覆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比达到60%。在学科结构方面,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2个学科门类101个一级学科,43%的优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解决了诸多重大技术难题。比如,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带头人王泽山院士,研究和解决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有关理论和综合性处理技术,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改善了安全,降低了公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此外,他发明的高密度火药装药技术,已推广应用。再如,苏州大学优势学科“光学工程”围绕光电显示、绿色能源、航天遥感、激光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成功应用在国家级证卡安全和光电显示等重要领域。

二、注重平台建设

江苏现有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43个一流建设学科,12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178个省级优势学科。这些育人平台拥有充足的建设经费、先进的科研平台和高端的师资团队。江苏高校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涵育拔尖人才,目前在江苏“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就读的研究生占全省研究生教育总数的91%。在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和优势学科就读的研究生占全省研究生教育总数的57%。

三、注重改革创新

江苏是教育部确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江苏省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选聘办法》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抽检标准和评优办法,建立了省级工程类研究生慕课中心和若干类别案例教学资源库。从落实奖学助学经费、开展寓教于研、国际联合培养、导师招生配置、建立考核淘汰机制等五个方面系统化推进博士研究生“五项改革”,成效明显,比如在奖助经费方面,全省88%的高校博士研究生人均奖助金额达5万元/年。连续20年实施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近三年共安排创新工程专项经费7500万元,资助研究生实施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1.2万项,举办省级研究生科创大赛44个、暑期学校81个、学术创新论坛122个,直接参与研究生近4万人。

四、注重导师队伍

近年来江苏出台导师队伍建设系列政策举措,并将导师立德树人情况纳入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评价体系。成立江苏省研究生导师培训中心,每年常态化开展骨干研究生导师高级研修,安排优秀研究生导师参加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导师培训项目。每两年开展一次“十佳研究生导师”“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推选活动,选树先进典型。出台《江苏省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并建立通报制度和追责机制,强化导师的“红线”规范和“底线”要求。

五、注重产教融合

江苏已连续十年选聘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1601人,认定省级研究生工作站4361家,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导师、8000多名企业导师和数万名研究生进站开展科研活动。实施“大院名企研究生联培计划”。未来三年,华为公司将优选江苏高校联合开发不少于10门在线精品课程或教材,联合培养不少于1000名具有华为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的学生。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实施“集萃研究生培养计划”,未来五年联合培养600—1000名集萃博士(后)、6000—10000名集萃硕士研究生。

六、注重保障机制

加大经费投入。“十三五”以来,全省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年均达43亿元、年均增长超过7%。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持续18年开展博士硕士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每年公开发布《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每年委托第三方对全省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并发布报告。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江苏毕业研究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7.24%。注重学位授予质量,积极推动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2019年江苏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8266人,分流淘汰758人。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

摘自 教育部网站 2020-09-22



清华大学: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清华大学认真贯彻党中央、教育部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通过改进选拔录取机制,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加大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营造更适合成长发展的环境氛围,促使研究生教育“学术更学术、专业更专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优化招生方式,把好选拔录取入口关

学校根据硕士生和博士生、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采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式。自2017年起,全面推行“申请-考核”制,更充分发挥院系、学科、导师的自主权;制定《学术人才选拔参考指南》《学术人才素质及测量方法关系表》等文件,为科学选拔招录研究生提供参考,更侧重招收具有学术志趣、条件更合适的博士生,整体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对于工程管理硕士等专业硕士项目,以及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教育博士等专业博士项目,根据项目定位设计并组织招生考试,更加突出专业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更有效地面对国民经济主战场。

二、完善育人体系,把好教育培养过程关

学校深入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鼓励课程改革创新;完善课程评优机制,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重视学习成效反馈,不断丰富公共课组的课程内容;开设学术与职业能力提升项目,拓展学术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2016年起每年举办“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帮助新任导师理解职责、熟知规则、提升指导能力。建立多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完善交叉学科培养机制,理顺学位审议机制。2017年制定实施新的研究生奖助工作办法,建立国家、学校、院系、社会、导师、研究生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研究生参与科研、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升。

三、面向国家战略,把好专业学位质量关

学校强调“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高起点高质量办学,体现清华办学特色和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单位的合作”,突破传统研究生“师徒制”培养方式,积极探索“基于需求设计项目、实现跨院系整合资源”的专业学位“项目制”运行管理模式。组建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设立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专业学位教育办公室、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中心,开发“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项目,并大力推进实践类课程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全面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四、突出价值引领,把好青年成长思想关

学校强化部门联动和校系合力,逐步建立了全覆盖、多层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学校-院系”两级新生教育体系,由校长讲授开学第一课,校党委书记作成才辅导报告,院长、系主任作学风教育,院系党委书记讲授专题党课,全方位引导所有新生适应角色转变。创新导学思政工作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导师与研究生互动全程,在学术科研、校园生活与职业发展中强化价值认同。学校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平台,激励研究生勇攀学术高峰;开展各类学风建设活动,大力传承弘扬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五、改革学位评定,把好学术评价导向关

学校以修订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为突破口,推动建立新的学位评定标准体系,着力克服研究生培养中的“五唯”倾向。2019年,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不再统一对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提出数量上的硬性指标要求,激励博士生勇于挑战前沿性、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力争取得原创性成果。2020年,相继发布《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破除对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等相关指标的过度追求,更加关注对相关学术领域的实际贡献;进一步明确学位论文是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并提出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要求和举措。

六、注重就业引导,把好毕业选择出口关

学校每年就业的毕业生中80%左右是研究生。学校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面向研究生构建了包括博士生必修实践、启航就业实践、公共部门基层实践、学期中实践、校企开放日等就业实践体系,每年吸引逾万人次参加。通过一对一咨询、职业生涯教练计划、校友导师计划等开展职业辅导,每年覆盖超过2万人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超过80%的毕业生奔赴重点地区重点单位,赴北京以外地区就业连续7年超过50%,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作者清华大学副校长 杨斌)

摘自 教育部网站 2020-09-22

 

 



上一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下一条: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