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立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就进一步完善博士生教育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制度安排,一是突出国家需求“纲举目张”;二是突出数量质量“并驾齐驱”;三是突出开放交融“通达兼济”。
西湖大学自办学之初,就先从博士生教育入手,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西湖大学坚持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围绕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锐意改革、大胆探索,逐步打牢地基、初步彰显特色,核心是抓住“六个关键”。
一是选拔“准”。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是培养一流博士生的良好开端。西湖大学从一开始就全面实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确立不唯分数、综合考查的原则,让导师和面试专家组在选拔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从而精准遴选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兴趣、能力与志向兼备的优质生源。
二是师资“强”。有大师资、“大先生”,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办学伊始,西湖大学就以人才作为立校之本,下大力气面向全球延揽了240位世界级科学家担任博士生导师,其中多位曾在世界一流大学长期担任讲席教授,有140余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他们带领年轻学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锤炼科研能力、厚植社会责任,实现小我与大我相统一。
三是跨度“大”。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关键动力,也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大势所趋。西湖大学将学科交叉贯穿于教学、科研的全过程、全方位,探索设立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专项,在招生计划、经费保障、资源投入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根据实际需要组建双导师组,联合申报交叉培养项目。
四是评价“新”。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科技评价的内核。西湖大学彻底打破“五唯”的紧箍咒,把目光从数量转向质量,以创新成果的不可替代、不可或缺作为主要遵循,并一以贯之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明确不以论文发表数量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前置条件,重点审查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并且正在积极探索学位论文国际评审。
五是保障“足”。博士生作为科研力量的“后备队”,拥有相对“体面的生活”,才能更加专注地投入科研。西湖大学从实际出发优化完善博士生资助体系,统一确定合理的资助标准,助学金由学校和博士生导师统筹设立,一方面保证了资助标准能够满足博士生基本生活所需,减少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资助标准不一致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博士生潜心学习、专心科研。
六是环境“活”。在与世界的交往互动中,才能更好地打开全球视野,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引领者。西湖大学着力营造活力迸发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对中外学生实行趋同培养,邀请海内外顶尖科学家担任授课教授;实施博士生高水平海外交流支持计划,构建国家、学校、学院、导师以及社会力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支持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短期出国访学等。
【作者: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
摘自 中国高等教育 202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