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2022年取得多项代表性研究成果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13

点击次数:

 

我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多年来坚持以生物安全为主要的研究方向。2022年,研究中心在基孔肯尼亚病毒检测、肺结核输入性风险分析及应对、新冠疫苗免疫效果评估、登革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建立、流感病毒治疗性抗体研发等领域取得多项代表性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如下。

 

1. 2022427日,高灵敏、高特异性基孔肯雅病毒血清学诊断新型方法建立的相关研究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最新影响因子9.043

基孔肯雅病毒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具备发展成为大流行性疾病的潜在风险,中国已成为基孔肯雅病毒的潜在流行地区。随着基孔肯雅病毒的不断变异,目前对该病毒的特异性检测能力正逐渐下降,能否建立有效的基孔肯雅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是诊断和控制该病毒流行的关键。该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荧光素酶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两种及以上基孔肯雅病毒包膜抗原可以提高感染患者血清中抗病毒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检出率,并在感染早期,即具备高度准确性和灵敏性,感染该病毒235天后,仍可在感染患者中检测到相关抗体。联合该研究中的所有检测抗原,所有血清样本的检出率为100%。该研究首次使用多种基孔肯雅病毒包膜抗原检测血清中的抗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抗体,具有操作方便、检出率高、灵敏度高等特点,对预警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为该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第一作者为硕士生李晓霞,通讯作者为万成松教授。

 

2. 2022523日,跨境移民肺结核输入性风险分析及其应对方案的相关研究在《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发表(最新影响因子20.441

跨境移民肺结核筛查流程、筛查标准与实验室诊断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结核病中、高负担国实现消灭结核病目标,维护区域公共卫生安全。该研究通过回顾性、系统性的筛查效能比较,发现广州口岸出国移民组的疑似肺结核发现率、实验室确诊率和总检出率高于出入境旅行者组。对筛查流程深入分析后发现,分别在风险与人员分类;对于儿童、潜伏性结核感染者、HIV阳性者及密切接触者的处置;胸片阳性诊断标准和肺结核患者是否治疗等四个方面两组人群存在差异。通过三维综合风险评估后发现了需要进行五级关注的40个输入性肺结核风险国,给出了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相关五级建议。鉴于分子快速分型检测在口岸的极好适用性,该研究发现了广州口岸检出的58种已知基因型,62种未知基因型,且出国移民组和出入境旅行者组的肺结核患者体内分离结核菌株的基因型分布存在差异。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广州口岸跨境移民筛查流程、筛查标准的差异,还为其未来提供了全新易落地的施政策略。

我院为该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温颖和中山大学谢茜,通讯作者为赵卫教授。

 

3. 202263日,COVID-19加强针疫苗多类免疫原免疫效果评价的相关研究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发表(最新影响因子20.693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最新数据,全球已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一百亿剂,已接种的新冠疫苗均基于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武汉株)设计。当前疫苗免疫虽能大大降低新冠病毒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但多项最新研究显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可在很大程度上逃逸当前疫苗免疫诱导的保护作用。对于已接种疫苗的人群,选择DeltaOmicron等病毒相关抗原作为加强针免疫原,能否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仍不得而知。该研究在动物水平上发现,对于已经接种了两针第一代疫苗的动物,在加强免疫时,选择新冠原始毒株、AlphaBetaGammaDeltaKappaOmicron的免疫原进行加强免疫时,同两针免疫相比,均能显著提高动物体内针对野生型和各变异型新冠病毒株的结合和中和抗体滴度。值得关注的是,只有选择奥密克戎作为加强针免疫原时,才能大大提高动物体内针对奥密克戎病毒特异性结合和中和抗体的滴度,且此免疫方式也能诱导相当量的针对其他新冠病毒株的特异性抗体。该研究结果提示了奥密克戎相关抗原作为加强针免疫的潜在可行性,为新冠肺炎新一代疫苗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我院为该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第一作者为博士后蒋宇珊、余健海和广东省疾控张欢博士,通讯作者为沈晨光教授、杨杏芬教授和广东省疾控中心李柏生博士。

 

4. 2022824日,DENV-3感染糖尿病小鼠模型的相关研究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发表(最新影响因子20.693

登革热是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仍缺乏具有强病毒血症的 DENV感染的免疫活性小鼠模型。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高度流行,使其成为登革热患者的最常见合并症之一。因此,需要小鼠模型来了解病毒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该研究发现实验性糖尿病C57BL/6小鼠和自发性糖尿病db/db小鼠在感染DENV-3后,均表现出明显的体重减轻。两种糖尿病小鼠在DENV-3感染后的病毒血症最长可达9天,且病毒载量高。糖尿病小鼠血清中IL-6IL-1βTNF-αIFN-γDENV-3感染期间的分泌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提示小鼠体内存在严重的免疫炎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糖尿病小鼠的肝脏中持续存在 DENV-3 感染,同时表现出严重的组织病理学损伤。该研究建立了两种DENV-3感染的免疫活性糖尿病小鼠模型,其可进一步用于探究DENV在糖尿病中的发病机制,并服务于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我院为该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刘旭玲,硕士生刘滢芳、吴昊、何姿函,通讯作者为赵卫教授和张宝教授。

 

5. 2022830日,乙型流感病毒广谱中和抗体协同抗病毒效应的相关研究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发表(最新影响因子20.693

流感病毒广谱中和单克隆抗体的发现为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发带来新希望,然而,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快、型别多,单一抗体易被病毒逃逸,且单一成分药物晚期抗病毒疗效较差。该论文研究了识别流感病毒不同抗原表位的代表性单克隆抗体鸡尾酒组合的抗病毒功效,发现识别流感病毒血凝素头部和茎部区域的抗体组合在体外显示出比单一抗体和其他抗体组合更强的中和病毒活性。此外,发现识别病毒血凝素头部区域、血凝素茎区域和神经氨酸酶激活区域的抗体的成对组合,在小鼠和雪貂体内保护试验中显示出优于单一抗体的抗病毒活性,值得注意的是,当治疗时间延迟时,这些抗体组合仍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功效。进一步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结合识别不同表位区域的抗体会产生极强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这解释了这些抗体组合具有优越抗病毒作用的机制。该研究成果为开发更好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和疫苗提供了新途径。

我院为该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第一作者为硕士生翟林林、博士后蒋宇珊、厦门大学张丽敏博士、广东省疾控李柏生博士和北京理工大学杨明辉博士,通讯作者为沈晨光教授、赵卫教授和厦门大学陈毅歆教授。

 

6. COVID-19灭活疫苗对新冠病毒野生和变异毒株中和效果的相关研究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发表(最新影响因子20.693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多种新冠疫苗的使用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的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然而,随着多种变异病毒株的不断出现,给新冠疫苗的有效性造成巨大的挑战。该研究发现,两针新冠灭活疫苗的免疫,在所有免疫人群体内均产生针对野生病毒株(武汉株)的有效中和抗体;相比之下,对于AlphaBetaGammaDeltaEta变异病毒株,部分免疫人群体内并不能诱导有效的中和抗体,而对于目前在全球主要流行的奥密克戎BA.1BA.2变异株,仅有很小的一部分免疫人群体内可诱导出特异中和抗体,并且中和滴度显著降低。该研究还发现,在不同性别人群之间,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滴度并无显著差异;相比于年老人群,年轻人群体内的中和抗体滴度具更高的趋势;疫苗免疫9-14天内,抗体滴度已达到峰值,同免疫后的第15-21天时相比,具相当水平。我国国产的灭活病毒疫苗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上市疫苗之一,该研究对此类疫苗有效性的评估可为新冠疫情防控、新一代疫苗的设计提供有效指导。

我院为该论文的第二通讯单位,沈晨光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