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明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给博雅书院300余位师生介绍了“小说语言的景深”。他提出“世界很大,语言很小”的观点,认为写作的可能源于语言与世界的差异。
写作的可能也源于语言与人心的差异。陈继明认为:“人心和世界一样大,甚至更大。我们和语言的关系是十分被动的。我们不得已才使用语言。我们先是仓促、笨拙、羞怯,再是想办法让自己变成语言艺术家。于是,产生了修辞学。”
陈继明从李白的《静夜思》和里尔克的《秋日》的不同语言风格入手分析,告诉大家语言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一个地区的语言以超出想象的方式改变了一群人的思维模式、心理结构、表述习惯、写作形态。语言的价值和力量,需要被重新估量。”
语言有“工具性、有限性、可塑性(弹性)、互文性、假设性、暗示性、模糊性、不知预知性”八个性质,“写作中的语言,是对以上所有语言性质的使用。”随后,他单独给大家介绍了“小说的语言。”他举了顾城、里尔克、曼德尔施塔姆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为例,说明了诗歌的语言更加精致、更加浓缩、更加务虚、更加箴言化,而与之相比的小说更像是一个人用语言讲述出来的,写小说并不需要像诗歌那样的“好文笔”,但是人们通过这样的简单比较得出“小说语言门槛低”的结论是明显的误解,只不过是因为小说创作没那么需要“好语言”。
然后,陈继明以海明威等小说家的作品为例,带领大家认识“小说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平和,松弛,匀称,世俗、及物。如果说,诗是写语言的。那么,可以说,小说是写语气的。”在小说创作中,还有一种看不到的语言,它不像诗歌中的某些词语那样需要从整体中跳脱出来表现自我,而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语境和语气来表达感情,让读者能有语言的代入感。在陈继明的眼中,好的小说都会用松弛的场面来表达情节的紧张,这样才能让读者有深刻的感受。
陈继明以《红楼梦》为例,提到了小说家在创作时的权衡。权衡指的是小说家对于创作字段中某句或某词语的仔细推敲,某处的词句使用与其上下文是有紧密联系的,只有仔细权衡过后才能做到上下文的有机整合。
陈继明说道:“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一定是一个好的阅读者。一个出色的阅读者,很难不是诗人、作家、书法家、画家、导演、评论家、鉴赏家、艺术家。”他引用了布罗茨基与博尔赫斯的名言与同学们共勉,期望同学们能够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
讲座最后,陈继明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他和同学们讨论了构思故事的方法;给予了尝试文学创作的同学一些关于小说构思的殷切建议;同时也和同学分享了他自己阅读的一些经验以及技巧。
陈继明简介:
陈继明,曾任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小说曾获十月文学奖、中华文学选刊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等。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人一个天堂》《堕落诗》,中篇小说《北京和尚》《陈万水名单》《灰汉》《圣地》,短篇小说《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蝴蝶》《骨头》等。部分作品被译成俄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获第17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小说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