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李建军老师为代表的中心实验室形态学组老师们,在本科教学中始终秉持 “技术赋能、理念塑造、长效支持”的理念,将“以学生为中心”贯穿育人全过程 — 从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到适配学生成长需求的素养培育,再到响应学生急难问题的支持保障,将严谨的科研精神与温暖的人文关怀深度融合,为学生学术成长提供“量身定制”的持续助力。2021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张同学的成长经历,正是这一教学理念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一、技术指导:循学生认知规律,阶梯式破解实操难点
面对学生初次接触共聚焦显微镜时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形态学组老师们摒弃 “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贴合学生学习节奏”为核心,设计“基础讲解 — 示范操作 — 辅助实践 — 独立操作”的阶梯式教学策略,让学生循序渐进攻克学习难关。
张同学大四提前进组开展实验时,曾因倒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M880)复杂的操作界面与繁多参数产生退缩心理。李建军老师敏锐捕捉到他的困境,没有急于灌输知识,而是围绕他的认知薄弱点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连续数日专门为他拆解软件功能与参数设置逻辑,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式降低理解难度;在拍摄实操环节,全程陪同并手把手指导样品对焦、激光强度调节等关键步骤;考虑到张同学课后需要巩固,李老师甚至利用非工作时间,额外为他补充设备应急处理与安全规范培训,确保他“学得会、用得稳”。这种“跟着学生节奏走、盯着学生难点帮”的指导方式,让张同学快速掌握操作要领,顺利获得独立上机资格,不仅实现从“会操作”到“懂原理、能应变”的能力跨越,更打消了对高端仪器的畏惧心理,重拾科研信心。
二、理念引导:顺学生成长需求,沉浸式培育科研素养
形态学组老师们深知“科研素养是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石”,始终围绕学生未来学术道路的核心需求,将科研规范与严谨态度融入教学细节,以“实事求是、有图有真相”为核心准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研认知。
教学中,李建军老师从不单纯“说教”,而是以“学生可感知、能模仿” 的方式传递理念:他会优先检查设备状态,用“今日设备校准数据已更新,大家可放心使用”的行动,让学生理解“实验严谨从细节开始”;实验后主动提醒规范关机与台面清洁,用“每次整理都是为下次实验减少隐患”的叮嘱,让学生体会“科研责任在日常”。张同学在这样的沉浸式氛围中,逐渐理解科研工作的严肃性与责任感 —— 记录数据时主动反复核对,处理图像时坚持 “不美化、不造假”,逐步养成规范实验习惯。这种贴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素养培育,为他后续研究生阶段的图像采集与数据处理打下了坚实基础,避免了 “返工补课”的弯路。
三、支持体系:应学生急难需求,跨时空守护成长安全感
形态学组老师们始终将“学生需求无小事”放在首位,针对本科生科研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突发问题,构建起“跨时空、高效率”的协同保障机制,让学生随时感受到“背后有支持”的安全感。
一次非工作时间,张同学实验中突然遭遇设备故障,焦急之下联系李老师。李老师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通过视频连线远程指导他排查基础问题,同时迅速协调组内同事赶赴实验室现场支援,形成“远程统筹 + 现场处置” 的快速响应闭环,仅用半小时就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对实验进度的影响。事后,李老师还专门与张同学沟通“故障原因与预防方法”,将突发问题转化为学习契机。这种“学生有呼、团队必应”的支持模式,不仅帮张同学化解了燃眉之急,更让他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进一步坚定了投身科研的决心。
四、辅助衔接:谋学生长远发展,搭建学业过渡桥梁
形态学组老师们的育人眼光不止于“本科阶段”,更着眼于学生未来学术道路的连续性,主动为学生搭建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业阶梯”,让今日所学成为明日发展的“垫脚石”。
张同学在本科阶段,通过形态学组的系统指导,不仅熟练掌握共聚焦显微镜操作与参数优化等核心能力,更养成了严谨务实的科研习惯。这份积累在他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迅速发挥作用:面对课题中的荧光图像采集需求,他无需重新接受培训,就能独立完成高质量数据获取,极大缩短了科研适应期,为课题推进节约了宝贵时间。即便他本科阶段使用该设备开展的实验内容未纳入毕业论文范畴,但形态学组为他培养的操作能力与科研素养,已成为他从本科过渡到研究生阶段的“关键桥梁”,让他在学术道路上起步更快、走得更稳,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
中心实验室形态学组团队以“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理念,用“贴合认知的教学、适配成长的培育、响应需求的支持、着眼未来的衔接”,为本科生日益增长的科研实践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从张同学的成长轨迹可见,这种围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需什么、缺什么”的育人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更能滋养其科研素养、增强其学术信心,真正实现“为学生成长赋能、为学生未来铺路”的本科教育教学目标,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