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新闻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平台新闻 > 正文

技术赋能、理念塑造、长效支持 ---中心实验室“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6日 浏览次数:

   以李建军老师为代表的中心实验室形态学组老师们,在本科教学中始终秉持技术赋能、理念塑造、长效支持的理念,将以学生为中心贯穿育人全过程 从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到适配学生成长需求的素养培育,再到响应学生急难问题的支持保障,将严谨的科研精神与温暖的人文关怀深度融合,为学生学术成长提供量身定制的持续助力。2021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张同学的成长经历,正是这一教学理念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一、技术指导:循学生认知规律,阶梯式破解实操难点

面对学生初次接触共聚焦显微镜时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形态学组老师们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贴合学生学习节奏为核心,设计基础讲解示范操作辅助实践独立操作的阶梯式教学策略,让学生循序渐进攻克学习难关。

张同学大四提前进组开展实验时,曾因倒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M880)复杂的操作界面与繁多参数产生退缩心理。李建军老师敏锐捕捉到他的困境,没有急于灌输知识,而是围绕他的认知薄弱点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连续数日专门为他拆解软件功能与参数设置逻辑,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式降低理解难度;在拍摄实操环节,全程陪同并手把手指导样品对焦、激光强度调节等关键步骤;考虑到张同学课后需要巩固,李老师甚至利用非工作时间,额外为他补充设备应急处理与安全规范培训,确保他学得会、用得稳”。这种跟着学生节奏走、盯着学生难点帮的指导方式,让张同学快速掌握操作要领,顺利获得独立上机资格,不仅实现从会操作懂原理、能应变的能力跨越,更打消了对高端仪器的畏惧心理,重拾科研信心。

二、理念引导:顺学生成长需求,沉浸式培育科研素养

形态学组老师们深知科研素养是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石,始终围绕学生未来学术道路的核心需求,将科研规范与严谨态度融入教学细节,以实事求是、有图有真相为核心准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研认知。

教学中,李建军老师从不单纯说教,而是以学生可感知、能模仿的方式传递理念:他会优先检查设备状态,用今日设备校准数据已更新,大家可放心使用的行动,让学生理解实验严谨从细节开始;实验后主动提醒规范关机与台面清洁,用每次整理都是为下次实验减少隐患的叮嘱,让学生体会科研责任在日常。张同学在这样的沉浸式氛围中,逐渐理解科研工作的严肃性与责任感 —— 记录数据时主动反复核对,处理图像时坚持不美化、不造假,逐步养成规范实验习惯。这种贴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素养培育,为他后续研究生阶段的图像采集与数据处理打下了坚实基础,避免了返工补课的弯路。

三、支持体系:应学生急难需求,跨时空守护成长安全感

形态学组老师们始终将学生需求无小事放在首位,针对本科生科研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突发问题,构建起跨时空、高效率的协同保障机制,让学生随时感受到背后有支持的安全感。

一次非工作时间,张同学实验中突然遭遇设备故障,焦急之下联系李老师。李老师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通过视频连线远程指导他排查基础问题,同时迅速协调组内同事赶赴实验室现场支援,形成远程统筹 + 现场处置的快速响应闭环,仅用半小时就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对实验进度的影响。事后,李老师还专门与张同学沟通故障原因与预防方法,将突发问题转化为学习契机。这种学生有呼、团队必应的支持模式,不仅帮张同学化解了燃眉之急,更让他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进一步坚定了投身科研的决心。

四、辅助衔接:谋学生长远发展,搭建学业过渡桥梁

形态学组老师们的育人眼光不止于本科阶段,更着眼于学生未来学术道路的连续性,主动为学生搭建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业阶梯,让今日所学成为明日发展的垫脚石

张同学在本科阶段,通过形态学组的系统指导,不仅熟练掌握共聚焦显微镜操作与参数优化等核心能力,更养成了严谨务实的科研习惯。这份积累在他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迅速发挥作用:面对课题中的荧光图像采集需求,他无需重新接受培训,就能独立完成高质量数据获取,极大缩短了科研适应期,为课题推进节约了宝贵时间。即便他本科阶段使用该设备开展的实验内容未纳入毕业论文范畴,但形态学组为他培养的操作能力与科研素养,已成为他从本科过渡到研究生阶段的关键桥梁,让他在学术道路上起步更快、走得更稳,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

中心实验室形态学组团队以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理念,用贴合认知的教学、适配成长的培育、响应需求的支持、着眼未来的衔接,为本科生日益增长的科研实践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从张同学的成长轨迹可见,这种围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需什么、缺什么的育人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更能滋养其科研素养、增强其学术信心,真正实现为学生成长赋能、为学生未来铺路的本科教育教学目标,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