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实验室作为我校重大科技创新设备服务共享平台,以“资源开放、智慧化管理、协同育人”为核心,为本科生搭建从基础技能训练到创新实践的全链条成长通道,不仅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更在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一、背景:思政引领下的实践育人契机
2025年春季学期,《高级生物医学仪器应用技术》课程面向2022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课程中,教师们不仅展示前沿仪器的应用案例,更结合我国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的突破历程,讲解科技自立自强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战略意义,激发学生“用技术服务科研、以创新助力国家医学发展”的职业志向。课程引发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强烈兴趣,多名学生主动咨询实习机会。
中心实验室主任汪艳以“德才兼备”为选拔标准,亲自参与审核,2025年7月,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大三本科生萧同学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学习态度及对科研的热忱,成功进入平台开展为期10个月的专项实习。中心实验室小动物活体成像平台配备的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是医药及材料领域研究团队高频预约的技术设备。带教团队(汪艳主任、陈易斯老师、白永勤老师)制定了“从理论到实操、从操作到思维、从技能到素养”的三维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不只是教‘按按钮’,更要育‘研究者’”—— 既要让学生掌握仪器原理与实验设计能力,更要通过科研实践传递“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服务社会”的科学家精神,为学生从“本科生”向“准科研人才”转型奠定思想与能力双重基础。
二、具体实践与教学案例:思政融入全培养环节
1. 量身定制的“三段式”培养路径:技能提升与价值观塑造同步
针对萧同学理论扎实但实践经验匮乏的特点,带教团队设计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案,每个阶段均融入思政导向:
· 第一阶段(第 1 个月):基础理论与规范操作 —— 育“诚信科研”素养
本阶段系统构建超声与多模式成像技术知识体系,除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外,特别增设“生物安全与动物伦理”专题课程,通过讲解科研团队严守动物实验伦理、拒绝“数据造假”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无小事,诚信是底线”的职业准则。陈易斯老师开展斑马鱼专项培训时,不仅教养殖繁育、麻醉控制等技能,更强调“每一只实验动物都承载科研价值,操作需心怀敬畏”。萧同学在累计超100机时的跟机实训中,严格遵循 GLP 规范完成大小鼠实验全流程,从麻醉管理到图像采集,每一步都如实记录数据、及时复盘问题。汪艳主任坚持“考核不过关不上机”,通过严格的理论与操作双考核,既保障培养规范性,更让学生深刻体会“严谨是科研的生命线”。
· 第二阶段(第 2-3 个月):实践深化 —— 植“创新报国”情怀
在大小鼠跟机学习基础上,萧同学深入探究斑马鱼超声。汪艳主任结合平台资源与“精准医学”研发需求,提出“斑马鱼模型心功能与肝脏超声监测”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基础研究为心血管疾病、肝病诊疗提供数据支撑”,将个人实验与模式动物转化医学科研需求关联。萧同学独立负责心功能定量评估、肝脏信号变化监测,过程中主动查阅我国学者在斑马鱼模型研究中的创新成果,进一步坚定 “用本土数据支撑本土科技”的信念。
· 第三阶段(第 4 个月):数据分析 —— 树“精益求精”精神
掌握一手数据后,带教白永勤老师指导萧小同学学习专业分析软件,精准提取 EF、FS、E/A 等心功能指标。过程中强调“数据解读不仅要‘准’,更要‘深’”—— 不仅教会学生处理数据,更引导其思考“如何让数据为科研结论服务、为技术应用赋能”,还通过分析我国科研团队“从数据到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
2. 教学相长的“带教”互动:在解决问题中传递科研精神
带教团队以“教练 + 榜样”的双重角色,在实操互动中融入思政教育:
一次实验中,萧同学发现小鼠心脏超声图像边界模糊、信噪比较低,白永勤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她“像科研前辈攻克技术难题那样,从设备参数、动物状态、操作细节逐一排查”,教她调整动物台角度、优化成像条件,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续探讨斑马鱼超声麻醉浓度时,团队面临“涂抹耦合剂导致斑马鱼死亡率高”的困境。陈易斯老师与萧沛泓同学一起查阅文献、反复测试,最终创新方案 —— 将斑马鱼固定在海绵中,直接将探头伸入水中传导超声波,无需耦合剂,成功降低死亡率。过程中,汪艳主任分享“我国科研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时‘屡败屡战’的故事”,鼓励学生“科研创新难免遇挫,坚守与探索才是突破关键”,让萧同学深刻体会“科学家精神不是口号,是直面问题、勇于突破的行动”。
三、数据成效与人才培养成果:能力与素养双提升
经过4个月系统化训练,萧同学在专业能力与思想素养上实现双重飞跃:
· 专业能力层面:能独立、精准完成小动物超声及多模式活体成像系统全流程操作,累计完成100机时实验任务,成功开展120只次小鼠活体成像实验,操作熟练度与稳定性达专业水准;熟练掌握图像分析软件,可精准提取肿瘤体积、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核心数据,为科研项目提供可靠支撑。
· 思想素养层面:通过实践树立“科研为民”的职业理想,在实习报告的总结中写道:“以前觉得高端仪器只是‘工具’,现在明白它是探索生命奥秘、助力疾病诊疗的‘武器’,未来想继续深耕这个领域,为我国医学科研贡献力量”;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习惯,实验记录完整规范,面对数据偏差主动复盘,展现出准科研人才的素养。
四、总结:思政赋能的“三位一体”本科育人模式
在汪艳主任的主导下,平台成功实践“导师引领 - 平台支撑 - 学生主体 - 思政融入”的本科育人模式。从战略设计时的“育德目标”,到培养过程中的“价值观渗透”,再到成果产出时的“素养落地”,平台不仅将一名本科生系统培养成能独立操作高端仪器、产出科研成果的准科研人才,更通过真实科研场景,让学生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科学家精神”的价值、“科研服务社会”的意义。这种“以技载道、以实践育德”的模式,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鲜活样本,也为校级科研设备平台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助力“世界一流医科大学”建设探索了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