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语言文化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语言文化研究 -> 正文

第二届全国医学语言与翻译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医学人文交流论坛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10-23

由南方医科大学和广西医科大学联合主办,广西医科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医学语言与翻译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医学人文交流论坛于10月13日至15日在广西南宁举行。全国各地四十多个高校和研究院所共120多名专家学者和教师参加此次盛会。

本次大会是在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医学英语教学与翻译的重要会议,旨在深入探讨医学英语、语言学、人文在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中的作用。会议由广西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红霞教授主持,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周诺教授出席大会并致欢迎词辞。本次会议分为“专家主旨发言”和“专家面对面”两个环节。大会主题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医学英语教育、医学语言研究、医学英语学科建设、医学人文与医学英语写作实践)。

第一板块为医学英语教育。西安交通大学白永权教授主讲。白教授是我国医学英语教育的奠基人,他主编的医学英语词典和医学英语教材广为医学院校采用。白永权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医学英语大视野——回顾过去,总结现在,展望未来”。白教授从我国医学英语教育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医学英语、人工智能与医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及语言学与医学脑神经学科的交叉等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医学英语存在的价值,人工智能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医学英语老师未来的研究方向。白教授在回顾我国医学英语发展的历史时指出,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英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见证了我国医学教育逐步壮大的发展历史。白教授鼓励医学英语老师要勇于面对挑战,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条件加强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在脑科学、语言记忆、神经语言学、语言障碍、临床语言学等领域发挥作用。

第二板块的内容为医学语言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顾曰国教授、清华大学崔刚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李清华教授主讲。

顾曰国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在神经认知障碍诊断访谈中的应用”。顾教授认为,老年人的神经认知障碍的诊断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神经影像学的支撑,诊断访谈,特别是精神状况检查对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单一的文本分析无法揭示语言中隐藏的深刻含义。他主张,通过记录口头语言产生时的声音、气息、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并将这些数据整理放入多模态语料库中分析,能够发现话语后隐藏的真正含义。顾教授以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为基础,从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角度对老年痴呆症患者临床问诊做分析,通过音视频以及图像文本等对病人的口头、手势、身体动作做记录,并开展同步多层次分析,给最后的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顾教授的研究将多模态语言学理论、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运用到了神经认知障碍的诊断中,是语言学理论和医学研究的深度融合,为医学语言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

崔刚教授以“语言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与神经基础”为题,从宏观角度将语言与医学结合。他介绍了失语症的历史,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解读了失语症的发生机制。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分为受控行为和自动化行为,语言的处理存在于两者之间的连续体上,而决定语言处理机制的是位于大脑皮层下的神经网络。语言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与人类大脑的神经基础有关,语言处理的研究对失语症等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崔刚教授把人类语言的研究与大脑神经网络相结合,从语言的神经基础角度看待人类语言处理机制,是语言研究与医学结合的有益尝试。

李清华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临床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他从临床语言学产生的背景、理据、内涵、概念、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内容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临床语言学发展的历史以及该学科的科学内涵,分析临床语言学与病理语言学、医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医患沟通学的差异,指出临床语言学是语言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旨在利用语言学中的语音、音系、句法、语用等理论解决语言障碍和言语障碍等问题。同时,他还为在场老师具体介绍了临床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李教授指出,语言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工作。近年来,汉语语言障碍问题已经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医学、特殊教育、语言康复等领域迫切需要汉语语言障碍的描写、分类和评估分级,亟待应用语言学界与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汉语的临床语言学研究刚刚起步,医科院校的语言研究者大有可为。

第三大板块为英语学科建设与医学口译教学。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李俊博士和广西医科大学周红霞教授主讲。

周红霞教授从生态学原理和群理论角度分析了医学院校外语学科群建设的概念、意义和路径。她从生态学原理审视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认为高校英语学科,特别是医学院校的英语学科要认清自我,找准英语这种语言的本质。周教授强调,目前国际上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模式已经进入“后学院时代post-academic science”,学科分类的概念已不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脉络,取而代之的是学科的广泛交叉、渗透与跨界(multi-discipline, cross-discipline, inter-discipline and trans-discipline)。周教授认为,英语跨学科研究是我国英语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俊博士以医学会议口译为例,重点探讨了医学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和教材的开发。他介绍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分析了医学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即机遇来自于专业前景广阔,挑战来自于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大步发展,指出医学院校英语专业培养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因材施教,他强调要遵循知识维度和技能维度,既要重视学生的社会经济文化知识、“大医学”知识等,又要重视翻译技巧的传授,并充分利用现代翻译辅助技术,同时通过真实医学素材加强医学英语翻译基本功的训练。李俊博士的发言从细节方面阐释了医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为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四板块为医学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主要由《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副主编Trish Groves女士和《BMJ中文版》编辑部主任齐文安博士主讲。

Trish女士以“如何写出让编辑有兴趣发表的论文”为题,重点介绍了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对论文内容和结构的基本要求。她以多年编辑BMJ的经验向大家介绍了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时如何确保研究价值,如何使用国际指南对研究进行报告,充分利用IMRaD结构撰写文章,在报告方法和结果时,注意增加研究的可重复性。Trish Groves女士的报告对于从事医学论文翻译、编辑、以及《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的英语老师有很强的实用性。

齐文安博士的演讲题目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透过BMJ办刊细节看其后的人文精神”。他首先介绍了BMJ中文版的办刊历史,并通过刊物的文章例证来说明该刊物的办刊理念,即尊重科学、以人为本、精益求精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他的介绍让从事英语教学和科研的老师体会到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体现在人文学科里,体现在教科书里,体现在课堂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里。国际著名医学杂志BMJ对如何办好自己的刊物都有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他们对人文题材的关注甚至超过医学界和英语界的认知。人文关怀与人文实践应该成为医学教育、医学英语教育、医学翻译的重要议题,而英语老师更应该在此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

在专家面对面环节,在场的老师们对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文学与医学如何结合、医学英语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向发言专家提出了咨询。专家们与会议代表进行了友好深入的探讨互动。他们认为不论是英语翻译、语言学、文学等都能够找到与医学结合的切入点,英语老师应当为跨学科研究做好知识储备,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做好资料的积累,同时逐步发展英语学科群建设,让医学英语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

在新时代,医学英语教育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本次会议汇集全国知名的医学英语教育专家和语言学专家,就医学英语的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做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一方面为各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与改革提供了思路,另一方面也为医学英语专业老师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指引。

学院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号-1063号南方医科大学17栋

邮政编码:510515  邮箱:smuwgyxyyb@163.com

学院官微

学院团委官微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