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热忱 书写青春
倪家颀
姓名:倪家颀
专业:2021级生物技术(创新班)
毕业去向:推免至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本科获得成绩:国家奖学金、学校一等奖学金及学校“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2021-2022学年寒假走访调研一等奖、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大学生男子组冠军、2024年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决赛大学非专业A组英语(笔译)二等奖。
【热爱专业,向下扎根】
学贵以恒,学习是一场与惰性博弈的持久战,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赋予持续前行的动力。生物技术是我自己选择的专业。入学前,我对它的懵懂喜爱逐渐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和对学科前沿的探索,沉淀为我投身生命健康领域的坚定信念。我深知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攀登学术高峰的基石。因此,无论是课堂学习、课外复习,还是碎片时间的利用,我都始终以专注的态度对待每一寸光阴。在保持学业成绩领先的同时,面对英语这一短板,我主动选择辅修“医学英语”双学位。通过两年多的坚持与努力,我圆满完成了所有辅修课程,并以六级601分的成绩突破自我,荣获2024年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决赛大学非专业A组英语(笔译)二等奖。英语水平的提升不仅为保研增添亮点,更让我领悟到:克服弱点的过程,就是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
【保持乐观,向上生长】
在创新班四年的学习生活,课程多达81门,学业任务颇为繁重,竞争也异常激烈。如此巨大的压力,曾一度让我陷入焦虑的泥沼。在情绪低落之时,我常常从兴趣爱好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足球,便是我心灵的避风港,而观看球赛则是我快速释放压力的有效方式。2022年世界杯期间,球星们展现出的“自律、勤勉、近乎偏执”的拼搏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其中一句“有些美好值得全力以赴,哪怕粉身碎骨”,犹如一盏明灯,在我身处逆境时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一直与辅导员及学业导师保持密切沟通。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辅导员的耐心指导总能让我豁然开朗;而定期向学业导师汇报学习心得,则让我在学业规划与思维方式上不断精进。在保研关键时刻,我也得到了学院多位老师的指导与鼓励。老师们的启迪与教诲,让我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乐观的姿态去面对挑战。
【积极实践,全面发展】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锤炼能力的熔炉。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积极参与学业帮扶活动,在奉献中深化对理想信念的理解;作为创新班的班长,我统筹班级事务,带领班级入围学校首届“十佳班级”候选名单,组织协调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作为校龙舟队成员,我与队友并肩奋战,在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勇夺大学生男子组冠军,用汗水诠释了团队精神和坚韧意志。
此外,我积极投身于就业调研、卫生院体检服务、农贸市场农药残留检测等志愿活动,在2021-2022学年寒假走访调研中荣获一等奖。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的能力得到了多维度的锤炼。
【正视缺憾,步履愈坚】
回望大学生活,最大的遗憾莫过于科研经历的不足。大二时,我有幸参与马骊教授指导的国家级大创项目《CMPK2-VAMP3功能轴调控Mtb感染巨噬细胞中含菌吞噬体的转运与吞噬溶酶体成熟的效应与机制》;大三进入许晨光教授实验室学习基础实验技术,并在何彦教授指导下开展《探究人际关系在人群间菌群传递的影响规律》课题。然而,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这些研究都未能全面深入地开展。我的科研能力与其他优秀同学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在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实习期间,我进一步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真谛——唯有躬身实践,方能让知识转化为能力。现在的我,若有机会重新回答保研面试题,定能给出更专业更系统的答案。但遗憾并非终点,而是校准方向的指南针。在此,也提醒学弟学妹们要尽早争取进入实验室,在探索和试错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科研思维。
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中写道:“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最后,祝愿我们都能用热忱去点亮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