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此二维码分享
近日,药学院临床药理教学团队吕琳、吴少瑜以及教师发展中心博士李思思联合进行了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团队历时两年,对11名医学教师及30名医学本科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与焦点小组讨论,揭示了混合式学习在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实践现状与核心挑战。这一成果不仅为中国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策略参考,也为全球医学教育者探索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以及COVID-19疫情的推动,混合式学习结合了传统面授与在线教学的优势,逐渐成为全球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然而,如何平衡两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研究发现,尽管教师普遍认为面授课堂效率更高,但混合式学习无疑是未来医学教育的关键方向。混合式教学的成功实施依赖于教师的教学信念创新,例如整合课前资源、课堂互动及形成性评估策略,以及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学生则更偏好面授教学的即时互动性,但也认可在线学习的灵活性,尤其在时间管理、多课程协调和高质量学习资源(如互动视频、题库支持)方面提出了改进需求。研究强调,混合式学习的推广需同步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并通过技术工具优化资源协调与反馈机制。
该研究进一步指出,医学教育机构需通过教师发展项目、学生支持课程和智能化平台建设,构建适应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生态。例如,利用AI技术优化学习路径跟踪,或通过同伴互评机制增强学习参与感。
该研究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BMJ Open》刊发,以“Exploring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and faculty perspectives on blended learning: a qualitative study in China”为题。 论文通讯作者吕琳表示,混合式学习不是简单的线上与线下叠加,而是通过精准诊断师生需求,重构教与学的关系。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技术工具与教学设计,释放医学教育的创新潜力。
下一条:药学院党委举办专题读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