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招首页 > 正文
生物可降解塑料潜在肝毒性:尿酸代谢是关键媒介
近日,公共卫生学院的黄振烈教授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揭示了目前最常见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PLA)微塑料颗粒在小鼠体内肠道不完全降解后可能产生的肝脏毒性问题。
首次揭示聚乳酸(PLA)微塑料颗粒通过肠道菌群-尿酸代谢轴诱发肝损伤的分子机制,为可降解塑料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图 聚乳酸微塑料诱导的肝毒性:肠道菌群与尿酸代谢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以聚乳酸(PLA)为模型生物塑料,探讨可生物降解微塑料(MPs)在胃肠道降解后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及机制。团队研究人员使用多聚和低聚PLA MPs模拟原始和部分降解状态,并通过环境相关浓度的28天重复灌胃将小鼠暴露于这些颗粒中。
研究结果显示,PLA MPs 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群,导致血浆和肝脏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的增加上调了肝脏中Hsd17b13 mRNA的表达,导致肝脏甘油三酯积累、炎症和纤维化进展。清除肠道微生物群减轻了PLA MPs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相比之下,PLA MPs本身不会直接诱导 HepG2 细胞中的 HSD17B13表达或脂质积累,但尿酸暴露会诱导,这凸显了其在脂质代谢紊乱中的关键作用。这些结果表明,PLA MPs 诱导的肝损伤是由肠道微生物群驱动的尿酸升高介导的,强调可生物降解 MPs的全身影响。
这项研究为了解 PLA MPs的肝毒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可生物降解塑料的监管标准和公共卫生保护。

本研究摘要图
该研究于2025年9月4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题为Hepatotoxicity induced by polylactic acid microplastics: The mediating role of gut microbiota and uric acid metabolism,2024级博士生邓艳红为本文第一作者,黄振烈教授为通讯作者。
黄振烈团队近5年来聚焦“新兴污染物暴露与健康效应”这一国际前沿研究热点,相继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24》《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5》《ACS Nano, 2024》《Advanced Science, 2023a, 2023b, 2024》《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2025》《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2,2024,2025》《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2021,2023,2025》《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3,2024,2025》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