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谈高教

作者: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8日 16:12

尤政:加快实施高校分类评价改革,

引导和激励各类高校各展所长

 

高校是人才培养与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表示,国家应该加快实施高校分类评价改革,根据高校属性进一步优化多元分类评估指标体系,更好地发挥其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功能,并最终服务于现代化国家建设。

尤政认为,当前高等学校评价体系可以改进的地方包括:分类评价体系不太完善,办学趋同问题未有明显改善;新评价指标“立足不稳”,唯论文的惯性仍较大;教育评价指标设置未完全反映国家战略需求。

尤政建议,进一步完善高校有关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激励各类高校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其中包括:针对高校实际,建立“重创新、比贡献、讲质量”的分类、分层的多元评价机制;强调国家需求导向的办学目标,并落实在评价指标设置中;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加强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

此外,还要重视市场导向在高校特色和分类发展中的作用,改变评估结果与资源分配的单项传导,即:完善高等教育多元投入体系,加强市场导向的指标体系建设;制定连续性政策,为高校自主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赋能;加强省属高校在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建设。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3-04

 

 

徐卫林:构建政府适度参与的协同创新高校战略联盟

 

“近年来,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联盟为重要标志的区域高校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各式各样的高校战略联盟纷纷成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卫林日前表示。

徐卫林认为,中国高校必须发挥好“教育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的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协同创新,成为引领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激发释放人才创新动能的开路先锋。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加快建立支持鼓励高校联盟化协同创新发展的支持政策体系,构建政府适度参与、类型丰富的协同创新高校战略联盟,更好地发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高位引领作用。

徐卫林表示,构建政府适度参与的协同创新高校战略联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高度重视,需要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外交部等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不断健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打好组合拳,把更多的中国高校战略联盟做大、做强,做出中国特色,力争成为世界一流。他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府适度参与。协同创新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活动,推动构建协同创新高校战略联盟必须先明确的就是政府的参与程度。比如,可以由科技部牵头成立“集成电路”高校战略联盟领导小组,促进联盟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

第二,引导高校战略联盟成立实体机构。国家层面应在现有制度基础上,以国际国内目前运行效果较好的高校战略联盟合作机制为参考,出台鼓励支持国内高校构建战略联盟的指导意见,为高校推进战略联盟建设提供可循之章

第三,引导高校战略联盟培育文化共鸣。培植好适合联盟发展的“文化厚土”,促进联盟主体形成对于共同愿景的价值认同和目标期待。

所以,学界还应加强对协同创新高校战略联盟建设的研究,一方面是研究联盟发展愿景相关领域、产业,另一方面是研究联盟的运行机制、伙伴选择、组织承诺、存续发展与协同演化等。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3-04

李校堃:支持地方医学院校创建“双一流”高校

 

 据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统计,全国共计192所高校开办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其中部属高校32所,地方院校(含地方独立医学院校和地方综合性大学)160所。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指出,地方医学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区域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培养了我国90%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在抗击此次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国家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为国家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地方医学院校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瓶颈。同时,‘双一流’高校规模和布局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相匹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李校堃说。

李校堃表示,医学院校有非常强的专业性、职业性、实践性,以及较高的人才培养成本等特点,需要更多的资源倾斜与支持。

李校堃建议,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建立特色学科新赛道,对地方医学院校特色学科争创一流予以优先支持考虑;对学科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的地方医学院校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予以支持;从国家层面加强指导协调,加大地方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在国家级人才项目给予地方医学院校大力支持;支持地方医学院校深入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扩大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规模,达到与综合大学一致水平;在2023年学位授权审核中优先支持新增一批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3-04

 

 

 

崔田: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推动高等教育高水平普及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在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院长崔田看来,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二是世界级高水平大学的状况,“我国实施的“双一流”的建设,是高等教育高水平普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崔田建议,高等教育的高水平普及要兼顾公平和效率。进一步优化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布局。中央财政要引导支持地方政府加强该地区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产生一批特色优势学科。建立学科带动和促进机制,如建设相同学科的“双一流”高校,强的高校提供标杆、作出示范;对一些高等教育薄弱区域的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建立“特区”制度。

崔田说,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双一流”高校的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尤其是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薄弱区域的高校更是如此。他建议,在一流建设学科遴选和评价中应适度向这些地方高校倾斜,可以建立学科特区制度,在学科经费、人事政策、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予一揽子支持。同时可以考虑区分层次对“双一流”高校实行分类考核,综合分析研判,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等,加大对基础性强的学科的支持力度。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3-01

 

 

民进中央:完善高校专利转化政策体系 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创造量不断增长,但专利转化效率较低,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为4.6年,明显低于全国6.9年的平均水平。除此,高校专利转化服务能力不足、产品孵化阶段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使高校科研工作服务创新发展大局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民进中央建议,进一步完善高校专利转化政策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民进中央建议:

一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专利转化全链条合力。依据专利转化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科学地制定政策,重视专利转化相关的科技、财政、税收、审计政策协同,实现全方位信息共享和政策衔接,形成推动政策落地的合力。

二是加强高质量专利供给,释放转化动力。健全完善科技成果科学分类、多维度评价方法,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开展多层次的差别化评价,提高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实施高校科研人员分类学术评价机制,充分考虑科研环境的特性和离岗创业人员需求,将高校科研人员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交叉型,因才施策。

三是加强转化服务队伍建设,丰富金融财政支持模式。推动高校培养兼具技术背景和金融、法律、管理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多元化市场化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建立“课题组专员+专业机构人员”模式,由技术人员辅助发明人转化专利。完善适应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专利转化规律的金融支持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一些转化难度大、时间周期长、收益比较高的科技成果和项目。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3-01

 

 

李孝轩:加大政策供给保障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2023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1158万人,比2022届增长8%。”面对显著增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认为,迫切需要各级政府、企业、高校等通力合作,综合施策,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局稳定。

面对当前形势,如何更有力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李孝轩建议,一是继续在国家层面统筹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涉及各个领域多个方面的相关就业政策应进一步延续并适当加大力度,营造全社会、全方位支持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政策环境,提振高校和毕业生的信心。

二是继续发挥政策性岗位对毕业生的吸纳作用。近年来,各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企、“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政策性岗位,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是适度扩大专升本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据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等十大制造业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将扩大到3000万人,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同时,国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都要求系统构建从中等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培养体系。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3-04

 

 

徐兰宾:加强中医疫病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过程中,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疫情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这个过程中,与中医药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不足、中医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能力薄弱、中医疫病学建设不足等问题也显现出来。针对这些堵点和难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徐兰宾建议从三方面着力加强:

一是加快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为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中医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和救治能力。重点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传染病科室与传染病房建设,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传染病科室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能力。

三是扶持中医药院校举办公共卫生学院,开设中医疫病学本专科专业,加强中医疫病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加大中医疫病学学科条件建设,提高临床基地、实验室建设支持力度,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推动国医大师、国家级名医的学术思想传承,加强中医疫病学师资队伍建设,扩大疫病防治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合理配置招生专业比例。中医疫病学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抗疫历史、抗疫英雄事迹等均是很好的课程思政素材,加强中医疫病学课程和专业建设,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信仰及中医文化自信。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3-03

 

 

印杰:研究生教育可适度前移,大学生要重视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教育、求职就业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表示,在顶尖的研究型高校,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很高,可以将研究生教育适度前移至大三、大四,准备攻读研究生的优秀学生严格地参与部分研究生课题,培养创新能力。同时,与学术学位不同,专业学位的教育应注重产教融合,培养标准也应与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接轨。

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印杰指出一些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的培养还是沿用以前学术学位的标准,以论文考核为主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和考核应该改变,更加接近企业实际需求的成果进行考核这对学生和企业都很有意义。

印杰进一步谈,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也应开发更多面向这些学生的实践课程,教学也不能简单上理论课,比如可以参与一些团队项目等,根据不同职业需求进行设计完善。通过产教融合,来自企业的导师指导学生如何应用,大学的导师为学生提供前沿的学术思想、技术,帮助学生得到两方面的支持就业后能缩短企业重新培养人才的时间

对于大学生求职就业,印杰认为培养能力非常关键。他指出虽然不同行业、专业的就业有差异,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永远是需要有的。

摘自 澎湃新闻 2023-03-03

 

 

王仁祥:调整高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应对人口出生率下降

 

在人口出生率下降和高校扩招的叠加效应下,我国高等教育将会面临高校生源危机、教育资源浪费、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同时并存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建议,统筹调整高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科学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王仁祥建议,一是统筹调整高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科学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严控高校密集地区新增高校,提高对中西部地区省属高校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设立学科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改革高校经费拨款制度探索高校退出机制。

二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激发高校办学活力,积极拓展高校生源。推动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支持部分高校坚持“小而精、优而特”发展等。

三是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集中教育资源向教学环节倾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产教融合水平,根据生源结构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人才质量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3-09

 

刘思金:积极探索“医学+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李克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高等教育创新”“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等,为未来做好新时代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思金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使人们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走入日常,而医疗领域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集中、广泛应用的场景之一。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等为突破口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正深刻影响着医疗领域,带来技术革新和服务模式的转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护航,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刘思金建议,高等医学院校应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新医科”建设为己任,积极探索“医学+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汇聚起一批潜心医学人工智能研究的海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队伍。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国内外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大力开展医工、医理、医信等交叉学科研究,争取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医学人工智能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设立医工结合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开设“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以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推动形成的卫生健康行业新业态对人才的需求,为健康中国、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3-08

 

 

于春水:加大高端医学技术人才的自主培养力度

 

医学技术创新在现代化医疗体系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医学技术创新需要既掌握医学知识又具备技术研发能力的高端医学技术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于春水表示,当下我国高端医学技术人才极为短缺,整体医学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基于医学新技术研发的高端医疗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普遍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高端医学技术人才的自主培养。

于春水说,当下我国高端医学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缺少引领性政策、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提供足够支撑、产学研用脱节等问题。对此,他提出四条建议:

一是制订“医学技术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通过政策引领,鼓励更多有条件的高校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端医学技术人才。

二是在条件成熟时,推出“未来医学技术学院”或“高水平医学技术学院”建设计划,鼓励高校、研究院所、医院和相关企业联合申报,形成产学研用贯通融合的高端医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进一步丰富医学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类型,为有条件的高校增设学术型硕士和学术型博士,以更好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四是组织“高端医学技术人才培养”相关的研讨会议并设立相关研究课题,全面深入探讨高水平医学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3-07

 

 

龚卫娟:国家统筹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一流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入普及化的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在


高等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国家层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建设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力度还不够。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建议,参照国家“双一流”计划和“双高”计划,从国家层面出台统筹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一流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持政策,并配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

龚卫娟建议,可以让有条件的省份承担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任务,围绕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方面推出配套政策,研究制订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持续做好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工作推进,为全国探索新路、贡献经验。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3-08

上一条:回顾与展望——写在《高校领导参考》总第100期编发... 下一条: 两会谈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