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深入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指导和支持各地各高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8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
怀进鹏介绍,在组织实施上,一是统筹布局,动态调整“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二是重点突破,打造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地。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强基计划”、“101计划”等。三是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常态化监测体系,开展多维综合成效评价,构建推进高质量建设管理评价模式。四是协同支持,建立健全中央引导、地方支持、高校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强化多元投入保障。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工作。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等情况,有关部门确定首轮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465个“双一流”建设学科。第二轮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基础学科等国家急需领域加强布局,新增7所建设高校、41个建设学科。
布局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4个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16个学科交叉中心,布局32所高校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不断打造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地。
此外,建设高校承担30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任务,牵头建设29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和首批国际组织、国别区域、国际传播三类联合研究院,建设近90%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
报告显示,2016年以来,“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了全国超过50%的硕士和80%的博士,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任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增强,学科专业设置不断优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彰显。
若干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阵加速形成,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美好期待,整体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怀进鹏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打造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组织管理体系,提升资源配置和财务治理水平,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
摘自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