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记忆】我是一军大最后的兵——唐雷

发布时间:2021-11-01 浏览次数:

2003年9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廖锡龙签署命令,批准我入伍正式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2004年8月24日,依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整体转隶移交广东省。随着时任总后勤部刘源政委和广东省委张德江书记共同为南方医科大学揭幕, 11个月17天就结束了军旅生涯的我,成了一军大最后的兵。

唐雷

2002年初,在时任解剖教研室主任原林教授的引荐下,参与了由钟世镇院士领衔的国家863《中国虚拟人》课题的研究。原林教授是我多年挚友,他为人憨厚;钟世镇院士则是解剖界的翘楚,是大家仰慕的教授。我之所以加入课题组,是缘于2002年春节前在院里散步时和原主任的一次偶遇,几句寒暄后他说教研室去年拿到了一个国家863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工程问题,问我可否帮助解决?我当即就问了原主任课题拟研究的内容、有无可参考的资料等等并约定春节后再碰头,随即他着黄文华博士给我送来了相关的材料。春节后我如约和原主任见了面,就课题的实施提出了我的一些设想和解决办法并得到他的赞同,他要求我准备一个PPT向钟老师和课题组汇报我的设想。我将课题如何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课题实验环境的建立等等向钟老师和课题组做了详尽的汇报,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得到我愿意帮助课题组进行研究的肯定答复后,钟老师和原主任要我立刻代表他们(因军人身份出国难批),参加科技部组织的虚拟人赴韩科学考察组,去考察韩国亚洲大学的可视韩国人项目。2002年3月19日,来自科技部、第一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计算所、首都医科大学等多家单位组成的考察组在首都机场汇合,正式启动了《中国虚拟人》以及后来的数字解剖、数字医学和载人航天等研究事业。

钟世镇院士的推荐函


原来以为参加数字人研究仅只是短期临时帮个忙,所以也就没提任何条件无偿帮课题组建成实验环境取得了数据结果。但随着实验的深入,看到了虚拟人的价值及其应用的重要,因此也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更看到了钟老师为了特招我入伍,打报告给校党委和总后,并在耄耋之年二度亲赴北京,为“二低二无一超”(低学历、低职称,无奖项、无文章,超龄)的我奔波写信。为此,就将正式加入这个集体、参与数字人及其应用研究作为我的新事业,就此开启我一发不可收拾的开挂的科研人生。

在现实中毁灭 在虚拟中重生

2001年11月17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钟世镇教授等为倡议人和执行主席的第174次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大会以《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的若干科技问题》为主题,围绕我国需不需要开展中国自己的虚拟人研究、如何开展、具备的条件、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最后达成了要尽快开展虚拟人研究的共识。旋即国家863计划就下达了由第一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首都医科大学组建国家863《中国虚拟人》课题组,第一军医大学为课题负责单位,然后就有了文中开头的“偶遇”并加入课题组开展研究的那一幕。

采用数字人数据构建的人体模型


“虚拟人”是美国人的叫法。美国国家图书馆于1989年提出了虚拟人计划(Virtual Human Project,VHP),并由科罗拉多大学的斯皮策(V.M.Spitzer)教授实施,分别于1994年和1998年公布了男女各一套数据集。由于人种的差异,后来韩国人也开展了相同的研究,为示区别命名为可视韩国人(Visible Korea Human,VKH)。韩国亚洲大学的郑民锡教授(M.S.Chung)于2000年公布了一套男性数据集。 在174次香山会议上提出了虚拟人计划,但在2003年《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的发展与应用》(208次香山科学会议)上,钟世镇院士提议为今后数字解剖和数字医学的应用发展,将中国虚拟人命名为数字中国人(Digital Chinese Human,DCH)。

出版的首部中国数字人男女性彩色图谱


无论是虚拟人、可视人还是数字人或是其它生物标本的数据集构建,都是先将标本用冷冻或塑化的方法包埋固定,再采取可以实现的断层切削和图像采集手段,将标本逐层削去并将每一层的图像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并存储,最后标本成为不能保留的粉末,但在电脑中通过图像的分割和重建等后期处理,成为在虚拟世界里获得重生甚至永生的数字生物或数字人。

数字人项目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我校的数字人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设计并监造了双温冷冻实验室、标本的切削和图像采集、传输和存储等设备,以及数据集的构建工艺、人体包埋方法及包埋盒的设计制造。共构建了15套整体、局部器官和动物的数据集。共主持或参与国家部委课题17项,主编参编专业书籍21部,发表文章112篇(其中ESI文章两篇)。主编的《中国数字化人体女性彩色图谱》和《中国数字化人体男性彩色图谱》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建国首届“三个百”图书,构建的《最高分辨率男性数据集》被两院院士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数字化人体数据集的构建》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获十一五军队科技进步和省部级奖多项。2014年由省突出贡献办破格评定为研究员,2019年退休后除和南方医院陈春林教授继续合作数字化妇产科研究外,还受聘于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学院、苏州大学研究单位,从事数字医学、机器人和载人航天工程的研究。二级教授,广东省首批高层次人才。


我撷鸿羽为飞天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圆满成功。

2021年10月16日神舟13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但于我和我家人而言,10月16日我顺利诞生!按照年份排序,出生于1959年的我该排在第一。对了,我女儿的生日是4月24日,是中国航天纪念日,1970年的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目前它仍在轨运行。这些虽是巧合,但10月16日出生的我和航天有缘却不容置疑。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在轨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于同年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此次发射虽实现了“上的去,回的来”载人航天三部曲战略的第一步,但在上升和返回段出现了一些技术问题,对航天员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为此,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组织有关单位着手寻找和解决发生这些技术问题的原因和方法,并要求进行归零,我们数字人课题组有幸参与其中。

进行返回舱着陆的冲击实验塔


领受任务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监造了多模态冲击波阻断跌落实验塔,设计制造了多次冲击座椅和冲击台,构建了冲击实验环境和冲击实验工艺,建立了虚拟人冲击模型、假人测试和数据验证归零验证的实验流程,最后经试验场入舱模拟实验和返回舱模拟空投,经归零验证,对座椅结构的改进、座椅的角度和避震的方式进行了再设计。在神舟六号以及以后的多次载人航天发射中,再未出现类似的问题。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感谢函


为此,在神舟六号任务成功的庆功会上,我们被授予最佳协作单位的称号;获邀参加了中国航天员中心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心还给我们的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所发了致谢函,对我们这些年来为载人航天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和感谢。

参加神舟飞船发射的出征仪式

神舟六号任务完成后授予的重要协作单位纪念匾

鸿羽虽轻,但能为飞翔借力。

以上就是我和我的大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