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本科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

一、专业定位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首要解决的领域,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紧跟国际前沿,正处在一个将基础研究方法、研究体系及研究理论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基石,结合临床,融合发展”的基础医学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这是我校作为医科类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长期需求。

为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积极探索高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基础医学本科专业教育是拔尖创新医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基础医学(五年制)专业始办于2005年,是全国较早、华南地区首家开设的基础医学专业。2016年成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学院开设“院士创新班”,集中全校顶尖师资,实行精英化小班制,开展全程导师制和全学段校本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202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基地2.0计划。


二、培养目标

明确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学科建设为载体,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素养和探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生物医学技术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大的发展潜能,能在高等医学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能在医药卫生领域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专业人才。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职业伦理,掌握现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具有严密的科研思维和扎实的实践能力,具备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基本素质,能对标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重大需求,敏锐地把握国内外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逐步做到“重基础、懂临床、擅科研、能引领”。


三、培养规格

目前基础医学本科专业每年招生80人,基础医学院士创新班每年招生25人。

招生科类:理工类 学 制:五年

专业学分:244.5/281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最高可授予博士学位)

招生人数: 每届105人

基本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掌握现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一般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接受基础医学各学科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重点掌握几类基本的生物医学实验技术,了解和熟悉当代医学发展的前沿,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培养具有开展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 素质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有献身于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能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勤奋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工作精神,严谨的科研作风,强烈的团队意识,优秀的教师风范。

2. 能力要求:具有独立从事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承担基础医学教学实践的能力;具有结合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潜能;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实践的能力,具有良好团队合作能力;熟练掌握英语,能熟练阅读和翻译英文专业文献,具有较强的英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及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

(二)知识要求

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较广博的社会人文学科知识的基础。

2. 充分掌握人体生命科学各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深入掌握人体生命科学各有关学科的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

4. 初步掌握基础医学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

5. 了解生物医学和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6. 了解临床医学知识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临床思维方法。

7. 了解发展生物医学研究技术与临床疾病防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身心素质要求

1. 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优良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行为端庄、举止文明,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2. 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了解体育活动组织的基本方法,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3. 人格健全,意志坚定,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具有强健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课程体系

主干学科:生物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体检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核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精神病学)。

实践教学:专业课教学及专业训练阶段,安排科研及临床见习。第五学年安排科研实习42周。采取集中定点专业实习,不轮转实习科室。承担实习任务的实验室应为校(院)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有较好的实验设备和技术平台,指导老师应有省级以上在研科研项目,具有硕士导师资格。

实习的前16周进行科研的基本训练,完成一篇综述及开题报告;后24周完成一篇论文。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掌握系统的科研工作规范、程序及相关技能,基本掌握科研论文的撰写。要认真抓好实习的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工作,以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


五、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7人,教授86人、副教授72人;博士生导师80人、硕士生导师5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3人,拥有“长*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人才16人,国家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8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2009年,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8年基础医学教师团队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近十年来,先后全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0余人。

专业强化大师引领,由院士领衔,973首席科学家、长*学者、国家杰青、教学名师等杰出研究生导师担任科研导师;遴选优秀一线青年科研导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实行导师制培养。强化科研能力培养,在导师指导下本科生每年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实验时间平均超过3个月。


六、教学条件

专业依托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2名院士、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6名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16名长*学者、国家杰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人才,13名国家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1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专业坚持创新培养,通过学业导师制,通过名师指导,依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863”项目、教育部“长*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重点项目等600项国家级科研课题,为学生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构建了良好的平台支撑。

教师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近年以通讯作者单位在Cell、Nature等期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一流线下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广东省一流线上课程2门,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3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获得国家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