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身边的榜样】系列之四——用责任和信念诠释人民教师的特有使命

发布时间:2020-11-04 浏览次数:


 

       丁彦青2

 

他是一名有着近50年教龄的人民教师,虽身患肾癌肺转移等多种疾病,但他始终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他带头垂范,勤勉刻苦,奋力拼搏, 殚精竭虑,教书育人。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使命、认真和执着,用责任和信念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精神风采,谱写了平凡岗位的至上和超越。

——题记

 

丁彦青,19507月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及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分子肿瘤病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三届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六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病理协会中国区分会副会长、国际华人检验及病理协会副会长、吴介平基金会病理学部副主任委员。担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南方医院病理科主任25年,曾任广东省及全军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病理医师协会主任委员、诊断病理学杂志副总编辑。荣立个人三等功6次。是基础医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所在党支部获全国样板党支部。2020年在人民网·人民健康、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人民好医生评选活动中,荣获学术成就-大医精诚典范,全国仅3人获此殊荣,也是病理行业唯一入选者。

教书育人,硕果累累

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丁彦青教授48年砺剑心,勤勉刻苦,奋力拼搏, 殚精竭虑,教书育人。培养病理博士后,博士、硕士200余名,其中全国优秀博士生3名,国家杰青1名,珠江学者3名。完成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5项,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全军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电视教材一等奖2项。在他的带领下科室教学工作成绩斐然,建立了病理学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模式及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多媒体创新教学模式, 创建了具有完整系统教学设计, 课程体系独特,图文并茂,双语表达, 学习层面丰富多彩的病理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网站,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基于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平台,建立了一个以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电镜照片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肿瘤病理诊断素材为主要资源,以肿瘤病理诊断教学与服务为特色的新型肿瘤病理学专业信息资源库。并将科学研究思路引入教学,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2005年病理学课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病理学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主干和桥梁学科,它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病理学检查是疾病诊断最可靠、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病理学是对疾病动物模型分析和研究的重要手段。从医教研三个方面综合分析,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必须对病理学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重新塑造,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一、病理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新塑造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病理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对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惯序性理解,因而对病理学知识点不能很好地领悟。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的许多知识要点重新讲解。许多学生在病理学课程结束后反映,通过病理学课程的学习既提高了对组织学及解剖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所学病理学知识点的理解。因而如何处理好病理学与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关系,是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新塑造的重要内容。病理学相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而言,是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关系,病理学相对病理生理学而言,是形态与机能之间的联系。目前,医学课程的设置与学科的设置是一致,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设置了人为的藩篱,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受到限制,如何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应该是下一步基础医学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环节。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例,实际上疾病的发生发展在机能与形态上是统一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科学思维对于培养临床诊断思维同样十分重要。目前已有专家提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新融合的设想,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的融合可以作为我们下一个阶段课程融合的突破口。

二、临床病理人才的培养及病理学课程的教学

在医疗工作中,活体组织检查是目前疾病诊断的最可靠方法,细胞学检查在发现早期肿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死亡病人的尸体剖检是死因和病因诊断的权威方法。在病理学课程建设中,同样要重视与临床病理诊断相关的病理学课程建设,这对于临床病理诊断人才的培养、病理学实习课程的教学以及病理学课程师资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结合临床病理学科工作是培养大学病理学师资的重要途径

目前全国病理学教研室与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的设置有几种不同的模式,分别为割裂模式(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与医院病理科独立设置)和融合模式(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与医院病理科为同一单位,人员定期轮换)。我们目前采用的是融合模式,在长期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融和模式是临床病理诊断人才的培养、病理学课程的教学以及病理学课程师资培养的重要基础。脱离了临床实践,病理学的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借助于融合模式,我们对病理学课程的一线教学人员均定期进行临床病理诊断的轮训,不仅提高了病理学教师的临床诊断水平,还有助于提高其病理学教学水平。借助于融合模式,我们还可以开展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以及临床医学病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

(二)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多媒体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个性品质与个性发展、发展潜能与创新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教学理论研究及教学改革。我们自己在国内率先创立了病理学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教学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采取问题引导、精讲启发、视听组合、讲导结合、讲习结合、讲练结合,课堂形式灵活多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加工,对动态知识进行分层分析,通过媒体运用的最佳组合,化难为易,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单调的形态知识趣味化,复杂的知识条理化,并在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等教学活动中,与设疑引导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力,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新知识量,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在病理学实习(实践)课程学习中,以理论为先导,以观察描述病变为中心,以基本病变、临床病理联系为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安排“临床病理讨论会”(CPC),以学生独立讨论分析临床病例为主,教师启发总结为辅,增强临床病理联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即观察标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阅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描述表达能力、镜下识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的培养。采用数码互动显微实验教学、病理学网络教室、临床病理见习等手段,强化了教学内容,传统与现代媒体优化组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构建肿瘤病理学资源库及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目前正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效果较好。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基于校园网和总参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平台,建立了一个以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电镜照片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肿瘤病理诊断素材为主要资源,以肿瘤病理诊断教学与服务为特色的新型肿瘤病理信息资源库,在加强和完善现有的病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基础上,把病理学课程变成永不落幕的课堂,使之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病理学创新性思维培养:将科学研究思路引入教学

现代教育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智能,提高素质,特别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培养病理学创新性思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将科学研究思路引入教学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广东省A类重点学科、先后承担国家“863”课题、“973”分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基金的资助,承担和完成国家及省部级基金182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在大肠癌转移机制研究方面有自己特色和优势。如何将前沿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更新,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我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从组织安排方面,授课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形成特色,例如在肿瘤总论及相关章节肿瘤教学中,适当引入我们有关大肠癌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立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在学生中开展“病理因你而璀璨”及“科研启蒙”“一帮一”培养方案,吸收学生参加研究工作,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指导的本科生荣获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及省级特等奖、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我们的做法为病理学创新性思维培养探索了一条新路。

四、注重培养优秀青年教师

优质的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学科学术带头人,必须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根据大学病理学教师培养的规范要求,青年教师须拥有博士学位,暂时未获得博士学位的,鼓励攻读博士学位;青年教师须定期在医院病理科轮换学习,掌握扎实的临床病理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青年教师须先进行规范岗前培训、完整轮次实习课带教,才能进行理论大课的讲授,为青年教师安排1名高年资教授进行全面的“传、帮、带”工作。

坚持以我为主和外派出国进修为辅双管齐下的原则培养人才,确立立足国内、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中青年人才的培养途径。对青年教师高标准严要求,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深造学习,目前已派出10余名赴美国、英国等国际著名学术机构深造,部分学者已学成回国,在医教研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杂交融合的人才引进策略,摒弃学科门户观,大胆引进相关学科人员,促进学科融合,所在学科教师队伍中学科专业及培养院校多样化,如邓永键教授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获皮肤病学博士学位,目前在皮肤病的临床病理诊断方面独树一帜。范建兵、周伟杰、杨魏、石坚等博士原为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毕业,引进我室后,经过几年的病理学历练,目前已成为病理学优秀人才,他们中分别获得国家千人和青年-,广东省优青,广东省杰青及珠江学者,他们在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奋力攻坚,孜孜不倦

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享受这种跋涉的艰辛和寂寞。丁彦青教授长期在教学、医疗、科研的第一线,可以说,他走到哪里,哪里的灯就会亮起来。他勤奋刻苦,奋力攻关,不断地孜孜追求,不知疲倦的工作作风,成就了其大师级研究风骨,在科学研究方面,2004年以来他主持国家“863”、“973”分题、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及重点基金、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等研究课题40余项,发表科学研究相关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0余篇),部分成果分别发表在N Eng J MedCellNature Communication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GutCell ResearchCancer ResClinic Cancer ResearchJ PatholOncogene等国际著名杂志。主编及参编教材及科技专著30余部,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项(署名均为第一、二)。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一等奖,成功研制肿瘤转移相关cDNA基因芯片,利用组学策略发现结直肠癌转移及预后新分子,建立结直肠癌转移及预后分子标签和调控网络,提出结直肠癌转移的新观点和新机制。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研究全国领先。

面对SARS,生死度外

作为世界首例SARS患者尸体解剖者,他的名字注定与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联系在一起。2003年广东等地开始爆发不明原因肺炎,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第一例不明肺炎死亡者,在凶险的疫情面前,他置生死度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舍生忘死,临危不惧,站到了抗击病魔的第一线。他主动请缨,“我亲自上解剖台,找出疫情元凶”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给予了所有在场的人们克服困难的力量。面对这一项危险而特殊的任务,他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与死神擦肩而过。正是这一次尸解的有力证据,排除了社会上关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恶疾与炭疽、鼠疫、衣原体有关的传言,并从病理提示可能为病毒性肺炎,为临床治疗指明了方向。随后,他又带领全科参与解剖了3SARS患者的尸体,经过他领衔的课题组夜以继日的研究之后,首次提出肺和免疫系统是SARS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发现SARS患者汗腺和肾远曲小管存在SARS病毒,提出汗腺和尿液可能传染的新观点;证实了SARS患者体内存在病毒功能性受体,并提出“促炎症因子”过度表达与SARS急性肺损伤及全身多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的新观点,有关SARS病理学发现已写进中国大学病理学教科书。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J Pathol3篇以封面发表)和N Eng J Med,并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冠来袭,义无反顾,勇于担当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以来,病理学者们一直大力呼吁对新型冠状病毒死亡病例开展尸体解剖工作,作为SARS尸体解剖第一人,义无反顾的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加大新型冠状病毒的病理解剖力度。新型冠状病毒是SARS病毒的姊妹,COVID-19SARS在病理变化上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他与卞修武院士在《中华病理学杂志》发表论文《从SARS尸体解剖发现,浅析冠状病毒性疾病-19COVID-19)》,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在当前认知水平下为病理工作者及其他医务工作提供参考。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蔓延,他再次加入到了新冠疾病病理学观察的研究队伍中,连续十五天不分昼夜的奋战,深度剖析与完善新型冠状病毒的病理变化,为战“役“胜利不懈努力。

 

团结拼搏,打造国家级明星团队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是由病理学教研室、南方医院病理科和广东省“分子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及华银病理诊断中心构成,是临床——教学——科研及科技转化四位一体的学科。病理学系(病理科)四个方向协调发展,作为学科主任,他组织调研并起草发展规划。他和病理系支部一班人瞄准国内一流目标,脚踏实地,研究并在学科广泛开展了“争先创优”的创新活动,切实将支部建设和学科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学科整体建设硕果累累。2004年以来学科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各类课题182项,其中国家基金88项(包括国家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等),他所主持的结直肠癌转移分子机制研究是学科特色和优势,全国领先。在2010年国家卫生部组织的国家临床重点建设项目评审中,南方医院病理科以总分排名第五的优异成绩获得首批国家临床重点建设项目单位,是唯一进入前五名的省级院校附属医院临床病理重点专科,争取学科建设项目经费1000万元,在全国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二级学科评估中连续三年名列第一、第二名。现在,病理学科已从原来的默默无名,发展至国家级的明星团队。他所在的党支部2018年被评为广东省及全国样板党支部。他在学习汇报中风趣的说“我没什么本事,但我有学科的人文团结、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和优秀的青年人才三件法宝,”带出一个全国一流的优质学术团队。他用极其普通的语言,诠释了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系科学的现状和发展历程。

学为致用,开创病理诊断服务的新模式

2013年组织创建南方医科大学-华银病理诊断中心,开展以帮带基层医院病理科,创立服务式成长模式,促进基层医院病理科的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使普通百姓享受的高端及高质量的病理诊断服务,目前已与400余家基层医院病理科通过远程病理会诊近36.2万例,远程冰冻快速诊断1.52万例,是目前国内外开展远程病理诊断最多的单位,深受基层医院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身患重病,坚韧不拔

从医近50年来,他全部的热情扑在工作上,为了学科的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丁彦青教授身患肾癌肺转移、糖尿病、胆结石、椎间盘突出、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分别于1998年、2001年和2006年作了一侧肾脏、胆囊和腰椎间盘切除,2015年发现肾癌肺转移,又做了肺叶切除和心脏冠脉支架植入术。尽管如此,他依然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己的身体。这就是他一生与疾病为敌的病理学教授的豁达与知性。尽管经常遭受病痛的折磨,但他仍然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坚持工作,几十年如一日,这种对事业忘我的精神,坚忍顽强的人生态度,使他散发着榜样的作用。丁彦青在谈到自己的人生感悟时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医德比医术更重要,而敬业精神至关重要。敬业精神就是要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技术刻苦钻研,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担任会长,传承病理文化

2014年丁彦青教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以来,认真例行会长职责,为了展现中国病理发展历程,记录病理前辈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弘扬我国病理界的优良传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同时领略中国病理事业的创业,成长和发展过程,提出并推行以感恩、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寻访中国病理人足迹”大型活动,他不顾身体病痛,行程近10万公里,走遍全国30个省市,寻访近100名健在的80岁以上的病理老前辈,形成寻访影像、图片及文字专辑材料,为青年病理工作者走近他,了解他,热爱他,弘扬他,以老一代病理学家为楷模,继往开来,薪火相传,凝聚力量,为振兴中国病理梦作出应有的贡献。此项活动在全国各类病理学术会议播放和展示,得到全体病理人和中国医师协会的高度赞扬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项弘扬病理文化的历史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