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通识讲坛精彩回顾:佛系生存与海德格尔哲学

作者:高一飞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8-12-07 17:20:48



今天你佛系了吗?你是佛系学生、佛系少男、佛系少女吗?你的学习、生活、工作、恋爱都是佛系的吗?你知道“佛系”的起源吗?你知道古今中外最典型的佛系人物有哪些吗?你知道所谓佛系可以分为哪几类吗?你知道这些不同的佛系在哲学上分别意味着什么吗?……

这些问题,正是2018125号晚上“通识讲坛”,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为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学子们讲座的主要内容。

讲座以 “佛系生存与海德格尔哲学” 为题。一开场,朱老师首先介绍了当前流行的“佛系”现象的起源。“佛系”作为网络流行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所谓“佛系男子”的一些人生信条或生存态度,如:“不想在乎别人、不要女朋友、喜欢一个人、和女孩子在一起感到累、自己的兴趣最重要、想按照自己的步调行动”等等。后来“佛系”一词传入中国,从去年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现象,本土化为“都行、可以、没关系”的“佛系三连”式生活态度。

接着朱老师把这种“佛系”生存态度分别追溯到东方的佛老哲学,以及西方的犬儒主义,并列举了佛陀老庄、第欧根尼、金庸《天龙八部》中的段誉、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晒太阳的渔夫、加缪《局外人》中的默尔索、深圳“三和大神”等,不同形象的“佛系”代表。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的佛系形象,朱老师提出了问题:所有这些佛系人物、佛系生存都是一样的吗?第欧根尼与三和大神是同一类佛系人物吗?老庄佛陀与金庸笔下的段誉、昆德拉笔下的渔夫的佛系生存是同一境界的吗?三和大神们的佛系生存与《局外人》中默尔索的佛系生存,又是同一个意义上的佛系生存吗?如果不是,区分的界限、尺度在哪里?

朱老师认为,以上这些佛系形象可以分成四类:佛陀老庄、第欧根尼为第一类;段誉、晒太阳的渔夫为第二类;三和大神为第三类;《局外人》中的默尔索为第四类。他们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佛系生存”。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不同种类佛系生存的意义,朱刚教授借用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对它们分别进行分析。

海德格尔把我们人所是的存在者称为“此在”,认为“此在”的首要本质在于“去存在”或“生存”。生存凸显的是人的可能性或“能在”。人首先是能在。作为能在,人的存在并不是现成的,人总能够“是其所不是,而不是其所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先于其本质,并造就其本质。就此而言,人的存在也是一种“罪责存在”:你这样去“是”就不能那样去“是”了,你所“是”的“什么”总是由自己的“是”即“存在”造成的,因此人对自己所是的“什么”负有“罪责”。“此在”(人)的另一个本质特征是所谓“向来我属性”,即我的存在总是“我的”存在,别人无法把我的存在从我这里拿走,我也无法把我的存在让渡出去。从人的这两个本质特征来看,我们的存在总是与自身相关并作用于我们自身,我们必须承担起我们自身的存在,并为我们自身的存在做决断、做筹划。这就是此在的“本真”生存状态。

但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又指出,人作为此在,在其首先与通常的日常状态中,又总是以“沉沦”和“非本真”的方式存在着。所谓沉沦和非本真,并不是指道德上的堕落,而是指我们没有承担起我们自身的存在,相反,我们从自身脱落,作为“常人”或受“常人”支配、统治而存在。如何才能从这种沉沦的、非本真的生存状态中摆脱出来而回归我们本真能在呢?海德格尔认为,我们要在生存论上向死而在,并在向死而在中倾听来自本真能在的呼声,如此才能做出决断,从沉沦状态中振拔而起,从而把我们的生存变异为本真生存。

因此,朱老师指出,如果从海德格尔对于人的生存论分析来看,前述四种佛系生存中既包含本真的生存,也包含非本真的沉沦生存。

具体而言,以佛陀老庄、第欧根尼为代表的第一类佛系生存可以称为“自为本真的佛系生存”,这种佛系生存意味着一种向死而在中的发愿决断,是对大解脱、大自由的主动追求。

以金庸笔下的段誉和昆德拉笔下的在海边晒太阳的渔夫为代表的第二类佛系生存可以称为“自在天真的佛系生存”,他们天性即淡薄名利,无所挂碍,不执著于外在的是非毁誉,但又至情至性,对人间真情和自由充满天生的感动与热爱,而所有这些又不像第一类人那样需要艰苦的修行、追求才能得到,而是自在即是,无待人为。

“三和大神”为代表的第三类佛系生存,则可以称为“虚假自欺的佛系生存”。这种佛系态度更像我们普通人的生存态度,是一种在得不到时而被迫看淡看破的不在乎,其所谓自由是放弃对我们自身存在之责任的沉沦自欺的自由。

最后,以《局外人》中的默尔索为代表的佛系生存可以被视为“麻木不仁的佛系生存”,这是一种麻木无感、心如死灭、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无情的自由。这其实已不是“佛系”了,只是表现得像“佛系”而已。当然这样一种非佛系的佛系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

朱老师在讲座的最后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谈论佛系时,究竟谈论的是哪一种佛系?当我们决定要“佛系生存”时,我们想要的又是上述哪一种“佛系生存”?

朱老师的讲座从年轻学子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文化现象入题,带着听众使用海德格尔的经典哲学理论去解析这些现象,深入浅出、润物无声,真真实实地让人感受到哲学的迷人之处,激发了在场同学对哲学的极大兴趣。使人明白,哲学不仅仅是艰深的“大部头”,而是关于人究竟该如何生活的思考,每个人都可以并且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哲学性的思考。讲座结束之后,现场同学踊跃提问,与朱教授就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关系、人的定义、此在和常人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