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茜,第二临床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双语班,2019年保研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五年前的午后暴雨中,我第一次走进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的大门;五年后的盛夏绿荫下,我将要收拾行囊,离开。在母校短暂停留的5年增宽了生命的宽度,使稀疏的羽翼日渐丰满。
自由与自律
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高中的生活按部就班,而大学除了上课时间,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填充时间的空白,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安排。我记得在顺德的两年我的生活很安逸而且比较规律,每天定点起床,上课学习,运动以及娱乐,这也多亏了我的学霸舍友们,她们的勤奋带动我前进,所以我的生活是自由而且充实的。
学习自然是大学生的重要任务,我们常常问学霸师兄师姐他们的学习秘籍,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味地效仿往往事倍功半,他们成功还来源于不懈的坚持。对于医学专业而言,不花功夫去记忆,花拳绣腿无济于事。但是记忆是个枯燥的过程,学习久了就会烦腻,不仅是学习方面,在大学里我们要处理人际关系、完成任务、学业压力等等都会带来负面情绪,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我习惯向信任的人倾诉,通过运动、娱乐来重新平衡自己。这是我在大学收获很大的内容,帮助我尽快走出负面情绪的阴霾,重回正常生活的轨道。
养成运动的习惯是我大学业余生活的一大成就,我喜欢跑步,不再是为了通过体测,而是可以提升个人多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是自律,在顺德校区我每周都会规律地跑校道,傍晚时分的顺德校区非常美丽;晚上满天繁星陪着我在操场跑步,这是一种诗意的生活。跑步成了一种享受,坚持跑步后体重减轻就会非常有成就感。校组织会定期举办荧光夜跑等活动,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在这里我的生活是彩色的。其次,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医学生学业繁重,好身体是奋斗的基础,所以锻炼身体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有一句话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当压力大的时候迈开腿放空自己,听着音乐,二三十分钟下来,肌肉疲劳代替精神紧张,坏心情也会随着汗液慢慢蒸发。
自由的生活环境让我觉得安逸与自在,我可以在这里学习知识,发展我的爱好,知交三两,饶有趣味。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画纸上挥毫泼墨,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能过出不一样的丰富多彩。
理论与实践
从大三起,我们搬到了珠江医院上课与见习,初次接触临床的体验是震撼的,知识从书本到病人身上,我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见习回来后再翻书本,脑海中浮现的是鲜活的人而不仅仅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文字了。边学习边见习的模式使学习变得灵活而有趣。
对临床有最直观的印象的阶段就是实习期了。在一个科室实习的期间,我可以接触到一位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所以一个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再去翻看课本,从前生涩难懂的知识点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实习对于巩固课本知识非常有益。
实习期间,我碰到了不少良师益友,他们教学查房,帮助我们实习生掌握知识。很幸运我在实习期间认识了一位非常重带教而且非常友好的医生,同时也找到了选科的方向。
实习生在临床上要完成简单的操作例如换药、拆线等,所以我需要和病人直接接触,和他们沟通,人文关怀自然而然地融入这个过程中,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和陌生人交流的能力。临床上的操作规范和临床技能课上讲的不完全一致,将理论实践化也是能在实习中感受到的,带教老师会从实际的角度教我们,理论内容不再死板,而是可以变通到临床上的。
实习初期我们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摸不着门道,渐渐地,当我们可以真正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内心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对医生这个职业越来越有崇尚感,这更加坚定了选择临床医学这个专业的初心。疫情期间,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每个医学生都从孩子开始,学着前辈的模样,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主流。
这次疫情让我看到了医者应有的样子:84岁的终南山院士和73岁的李兰娟院士奔赴抗疫一线,他们对于治病救人的初心从未变过,对医学永远充满了热情,而这份热情能持续几十年不减退,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感激在南方医科大学的这五年,让我有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循着学医的初心,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