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病生教研室的导师们:
我叫曾振华,是毕业于广东省医学微循环重点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师从于赵克森教授,在学期间得到了导师和黄巧冰教授等导师团队的精心指导和培养。现在我和夫人正战斗在抗疫一线。今天借休息的空暇和特殊工作后的思考,怀揣感激的心情给你们写下这封信。
(左一为2012级硕士生毕业生杜玮,现为南部战区总医院呼吸科医生,在被慰问的医护行列中
十余年前,我有幸步入南方医科大学的校门就读硕士研究生。比起一般应届生,我更珍惜那次学习的机会,因为大学本科毕业后我已经在医院工作了一年多,深知再出发的珍贵。当时豪情壮志,意气风发,终于有机会学习传闻中的科研。蒙导师陈仲清教授的推荐,我懵懵懂懂进入了广东省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有幸成为了黄巧冰教授的编外学生。平凡的天赋和几乎为零的科研基础,我能做的只有尽全力去点滴弥补。黄教授丝毫不嫌弃我,对待学生春风化雨。两年后,我拿着简单的数据和写作表达混乱的英文手稿递交给黄教授时,教授没有任何抱怨,返回给我的是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和批注,而加油和鼓励渗入了我们的每一次交流。那时,我觉得自己何其幸运。与其说几年的博硕士研究生生活饱尝了枯燥和清贫,不如说在我的人生中幸运地结识了一批难得的人生导师,他们就是我的硕士导师陈仲清教授、博士导师赵克森教授,还有敬爱的黄巧冰教授。你们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我的成长,鼓励着我的科研探索,教会我做人,教导我做事。
我清晰地记得,病生教研室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医学休克微循环和蛋白质组学两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全国模范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赵克森教授带领下,传统优良,学风严谨,硕果累累,培养了一批批有能力、有担当的高素质青年人才,桃李满园,他们有的已成为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的已成为珠江学者、教学名师等,多人在国内担任医科大学校长、院长、学科主任等职务。学科始终崇尚“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悬壶济世是医生的本份”,坚持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教导学生要以所学知识全力救治病人,奉献社会,医济苍生,爱泽天下。我可以欣慰地告诉老师,你们没有培养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培养了一批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得出来,冲得上去,干得好的人才。
老师,请看在此次驰援湖北的队伍中,您的学生风采:
余艳红,赵克森教授的博士毕业生,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在抗疫期间亲临武汉,出席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介绍中医药的疗效和优势。
杜玮,黄巧冰教授的硕士毕业生,现任南部战区总医院呼吸科医生,习主席考察火神山医院,他站在第一排接受习主席的检阅。
曾振华,赵克森教授的博士毕业生,南方医院第一批入住武汉汉口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医生。夫人是人民警察,都在抗疫一线工作,已经超过一个月双双没能回家看护孩子。儿子和女儿交给了爷爷奶奶照顾,珠江频道-珠江新闻眼“云打气,同抗疫”栏目报道了他们一家的感人事迹。
古正涛,赵明教授的出站博士后,现任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创伤救治中心医生,从博士开始和博后期间一直带领课题组在休克微循环实验室工作。驰援荆州洪湖。
胡国栋,研究生期间一直在病生教研室联合培养,现任南方医院呼吸科医生,是南方医院第一批入住武汉汉口医院的医生,他的抗疫日记和事迹在学校和广东新闻中报道。
彭娜,刘靖华教授的博士后,现任南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驰援火神山医院。
这些只是我看到的了解到的抗疫一线的同窗,权当学友的代表吧。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学生一定牢记老师的教诲,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与疫情抗争,为病人服务,为打好湖北保卫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为母校争光。
最后,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学生:曾振华
2020.3 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