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南医大校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021年9月9日下午4:30,在第3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南方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勤工助学岗位(八年制、院士班、卓越班)新成员向钟老师问候教师节。
在南医大生命科学楼11楼的办公室里,97岁高龄的钟院士精神矍铄,依然是那样的谦逊慈祥、和蔼可亲。钟院士的办公室里的书籍汗牛充栋,桌上的解剖标本精美非常,阳光从窗外铺洒进来,将气氛衬托得轻松、愉悦。在简单表明我们的来意后,勤工助学岗位的两位副队温辉海、孙本睿同学为钟院士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钟院士的尊敬与祝福。
献花之后,我们围坐在沙发上,由团体代表刘美琪向钟院士进行简单的采访。在提到钟院士教师工作的开端以及初衷时,我们从钟院士的回忆中了解到,他成为教师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从他的回忆里,我们也有幸窥见了那段峥嵘岁月。钟院士回忆道:“1952年解放战争之后的中山大学穷困非常,百废待兴时甚至没有能够胜任的解剖学教师,时任校长柯麟对当时担任团支部书记的我进行了直接任命。”也就是这样,钟院士遵循柯麟校长的嘱托,本着“到解剖教研室去,到大家需要我的地方去”的初衷,在尚未毕业时成为了实习助教,并在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接着,我们向钟院士请教他从教生涯的意义。他说:“教书育人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教书过程中培养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提高学生科学能力和素养,看着一代又一代学生有能力为国争光就是教书最有意义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提到了任职的人体科学馆,该馆是钟院士及其弟子一手建立,我们只看到了科学馆如今的严谨精致,却不知它还有这样一段不寻常的坎坷经历。钟院士回忆道:“人体科学馆是我的一段记忆。你们不知道,它最初的标本是我在监督劳动中制作的。当时日寇入侵,我在梅州参加了国民党抗日青年军,任上士排副,因为这段经历,我在文革时期蹲过牛棚,扫过厕所,归家接受监督后无法上讲堂,只能在后方做一些技术工作,就在这两年间我做出了最初的人体标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改革后我与我的学生们一同创立了人体科学馆。”在这段回忆中,钟院士向我们强调了“岗位成才”的概念,因为他自己的经历,钟院士认为“岗位成才”十分重要,他鼓励我们:“监督劳动都能做出人体科学馆,只要肯踏实努力,在岗位上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在提到人体科学馆的未来发展时,钟院士信心十足地说:“解剖标本制作技术发展迅速,现已趋于成熟,未来会有更多更加精美、融合更多高精尖技术的标本出现,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他指向桌子上的前臂模型说:“这样包埋的标本我们曾经是做不出来的,因为科技在进步,解剖标本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最后,在新学期伊始,我们希望有幸能获得钟院士的建议和祝福。钟院士思索片刻,认真地说:“人体科学馆勤工助学岗位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在这里你们直接面向社会,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科学知识。在这里你们能够通过岗位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这对你们未来的发展也很重要,祝贺你们。”
最后,钟院士为此行十位同学签名赠书一起合影留念,同学们向钟院士道别,结束了这次活动。我们能从钟院士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书本上得不到的启迪,在学习他思想品质的同时完善自己,珍惜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机会,将人体科学馆越办越好。
撰稿:杨悦
摄影:冯译菲 韩依雯
采访:刘美琪
审稿:李严兵
上一条:勤工助学岗工作日志(第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