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3%受访大学生认为大学是提升文学素养关键时期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8-05-17  查看次数:[]

文学素养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精神境界的提高非常重要。大学阶段是接触多元文化、开拓视野的好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文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大学生文学素养偏低甚至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69名受访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4%的受访大学生感觉身边同学重视自身文学素养,37.6%的受访大学生感觉不够重视。文学阅读面狭窄和鉴赏能力偏低被认为是大学生文学素养方面存在的两大问题。56.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缺乏明确定位和标准,49.7%的受访大学生直言当下高校整体缺乏文学氛围。84.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大学时期是培养和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时期,90.4%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强化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受访大学生中,文科生占45.8%,理工科生占51.4%,其他占2.8%。


  62.4%受访大学生感觉身边同学重视文学素养


  李孟依(化名)是北京体育大学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她认为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安排有利于文学素养培养。“我们有专门的英美文学课,笔译课也要求学生阅读双语名著,并撰写阅读报告,高级英语课程会要求学生补充阅读相关小说。”李孟依说,有的大学生则对自身文学素养不重视,“他们认为,文学素养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并不那么重要,重理轻文,重技轻道,因而他们也相对缺乏思辨和创新能力”。


  上海某高校研究生王敏(化名)坦言自己比较缺乏文学素养。“我们理科学生长期接触数据、理论等,平时对文学知识用得不多,也不太重视,容易淡忘。”王敏说,大学生文学素养缺乏常常体现在日常谈吐和文章写作方面。“很多学生说话不委婉,甚至言语粗俗,文章也没有一点美感,不懂得使用修辞手法”。


  调查显示,62.4%的受访大学生感觉身边同学重视文学素养,37.6%的受访大学生感觉不够重视。交互分析发现,认为自身文学素养不错的文科生(72.9%)明显多于理工科学生(57.8%)。


  目前大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普遍存在什么问题?调查显示,文学阅读面狭窄(56.5%)和文学鉴赏能力偏低(54.5%)被认为是两个主要问题,其他还有:写作功底偏差(46.1%)、阅读量少(37.8%)、文学知识贫乏(35.6%)、深度阅读不够(34.9%)、审美趣味不高(18.4%)等。


  “现在大学生的阅读确实存在追求短期成效、阅读少和阅读浅的情况。”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认为,文学素养是人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环,人文素养包含人格的养育、知识系统的健全和合理的思考。


  “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阅读总量和质量,二是对文学的理解能力。”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刘晓蕾开设了《红楼梦漫谈》等文学类课程,她对记者说,目前一些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不算少,但不够经典,比如只阅读大量网络小说。还有的学生阅读方式不对,比如研究八卦或家长里短,从中获益甚少。


  84.3%受访大学生认为大学时期是培养和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调查显示,84.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大学是培养和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董学敏是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书记,毕业后留校做辅导员已经近5年。她对记者说,理工科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在自身文学素养提升方面,分配的时间就相对较少。


  李孟依指出,一些学校教育功利性太强,人文氛围的缺失,不利于学生提升文学素养,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也使得学生们缺少接触文学的机会。


  提升学生文学素养,高校哪些方面做得不足?调查显示,56.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缺乏明确定位和标准,49.7%的受访大学生直言当下高校整体缺乏文学氛围,其他还有:缺乏培养资源和平台(46.4%)、重视程度不够(40.3%)、优质文学课程少(36.0%)、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够(22.6%)、文学类活动流于形式(21.5%)等。


  刘晓蕾认为,大学生文学素养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整个社会、整个学校的文学氛围不够。“文学对一个人有深远的影响,但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忙着考研或找工作,不能静下心去读那些所谓的‘不太有用’的文学”。


  调查中,63.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在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大,31.8%的受访大学生坦言作用较小,4.3%的受访大学生直言没有作用。


  刘晓蕾认为,大学应该有良好的阅读氛围,认可文学的重要性,并且采取实际措施支持和鼓励学生提升文学素养。


  “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董学敏介绍,她所在的数学学院在微信公众号中开设了一个“青言青语”板块,发布学生的文章、诗歌、歌词等作品。“我们还开展‘共读一本书’等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开设‘百家大讲堂’等文学类讲座提升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90.4%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强化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调查中,90.4%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强化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骆玉明认为,学校在学生文学素养提升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人文类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形式体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对文学知识的系统认识;二是提倡文学阅读。


  王敏表示,日常课程和就业压力很大,如果只一味增加文学理论课,比较枯燥,缺乏吸引力,增加学生学业负担。“我希望学校能多开设一些优质文学选修课,开展有趣的文学课外活动,比如举办文学类比赛等”。


  对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文学素养,调查中,58.7%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各高校丰富文学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55.4%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加强以文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其他建议还有:优化软硬件设施、完善图书馆等阅读场所(45.2%),增设文学鉴赏选修课程(41.2%),增加大学生文学实践活动(37.0%),提升文学类活动质量(29.8%)等。


  “过去老一辈理工学子的历史、文学素养都很棒。我所接触的理工科人士,人文素养好的思维就比较活跃、有趣味,而人文素养较欠缺的,生活趣味、见识也会差一些,思维容易被限制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骆玉明认为,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类教育很有必要,可以通过感染和熏陶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为理工科学生课程太满、课程设计限制等原因,学校没有对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但总有理工科学生去蹭语文课。”刘晓蕾认为,可以将文学阅读作为理工科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学校还可以开设阅读节,举办读书活动,鼓励教师多开设优质的文学类通识课、经典作品的阅读课,甚至可以对一些文学课设置较高学分,吸引和提高学生重视度。她还提醒大学生,提升文学素养仅靠大学课程还远远不够,自己平时应该多注意学习和积累。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文秘与法律系副教授张靖华表示,对于大学生,首先对文学经典要做一个“知道分子”,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值得阅读的文学经典作品和理论。比如,要知道中国古典文学有诗骚、汉赋,有“李杜”双峰并峙的唐诗,有豪放、婉约风格并存的宋词,有《窦娥冤》《西厢记》为代表的元曲,和四大名著为代表的明清章回体小说。要知道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如鲁迅、老舍、张爱玲、郁达夫、林语堂等,还要知道其代表作。要知道世界文学著名作家以及经典作品,如《复活》《简爱》《战争与和平》《源氏物语》《百年孤独》等。


  其次,大学生要广泛阅读文学经典作品。2008年,俞敏洪在北大新生开学典礼上表示,在北大上学期间自己共阅读800多本书,而现在依然“可以做到3个月读60本书”。据说,钱钟书先生曾“横扫清华图书馆”。


  此外,对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要注意理解、内化和助力成长。阅读得多了,了解得多了,文学中的人物就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成为他们人生奋斗的榜样,或成为他们鞭挞的对象。


  他建议高校,要重视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除了积极改造原有大学语文类课程,还要拓展文学教育类课程,增加课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还要改变文学教育类课程传统的纯讲述式教学方法,对课程进行设计、包装,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共鸣,才能让他们进入角色,进而可以达到“情动于衷”,自我净化、提升。另外,要丰富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让教学形式更灵活。


上一条:庆祝大学毕业花费3000元以上?请拿出更独立的姿态

下一条:企业进校园争抢准毕业生 举办创新大赛锁定目标人才

关闭

南方医科大学 ( 粤ICP备05084331号 ) ?2013 s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