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凝聚着无数人的胆识与智慧,孕育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
4月2日,南沙大桥(即虎门二桥项目)正式通车。从2009年开工建设至通车,南沙大桥十年磨一剑,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首个投入使用的“超级工程”,将大大缓解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繁忙交通,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打通新的动脉。
“道路通,百业兴。”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现代社会,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经验也深刻证明,城市群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决定和影响城市群成长和区域融合的关键因素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南沙大桥便是其中一枚重要落子,它飞架珠江口,西起广州南沙,东至东莞沙田,是又一重要过江通道,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通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以首座跨越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大桥——虎门大桥为例,它不仅支撑了珠三角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改写了粤港澳三地“一水隔天涯”的格局。通过此桥,三地的陆路交通更快捷、更有效地联成一个整体,三地各自的产业优势和互补作用日益显现,为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时至今日,虎门大桥仍然是珠江口重要的跨江大通道之一,源源不断地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珠江口东西两岸之间输送。但随着经济发展,虎门大桥的通行车流量逐年增加,车辆饱和度早已超过当初设计水平。长期超负荷运营不仅不利于虎门大桥的安全畅通,更不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发展。南沙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能分散虎门大桥的车流量,还能缩短粤港澳三地路程时间,进一步促进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而为大湾区各城市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大湾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出了明确要求。实现“1小时通达”是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指征,有助于推动区域资源共通共享,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来看,南沙大桥位于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上游距珠江黄埔大桥约20公里,下游距虎门大桥约10公里,是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广州市和东莞市的重要通道。之前从广州到东莞要将近一个半小时,南沙大桥通车后,从广州南沙到东莞可缩短10公里,从东莞到广州番禺比现在缩短30分钟车程。港珠澳大桥去年通车,南沙大桥今天通车,深中通道建设如火如荼……随着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多座跨江跨海大桥相继建成,这些“超级工程”极大拉近了大湾区主要城市间的距离,实现“1小时通达”的互联互通目标指日可待。
南沙大桥通车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血脉”更加通畅。目前,大湾区东部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力与土地要素瓶颈的制约十分明显,而大湾区西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与土地要素的储备相对较为丰富。南沙大桥通车以及大湾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有效连通,将极大地促进湾区的要素合理流动、产业合理分工、价值链合理布局,并密切连接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辐射大西南,面向“一带一路”,催生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同时,在大湾区实现了全区域城轨与地铁的高速连通以后,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建设,就可以在基础设施有效连通、公共服务有效共享的基础上,朝着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健康湾区的宜居宜业宜游目标加速迈进。
珠江口,碧波滚滚;大湾区,生机勃勃。南沙大桥,这座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不仅在世界桥梁史上写就了新的创新篇章,更与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共同筑起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黄金走道”,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主心骨”。
(文章转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