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讲坛”第44期:《甲午战后晚清财政困局—— 清廷、洋人、地方督抚的财政博弈》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5-05-20 08:35:59

5 月 13 日晚,通识教育部与尚进书院联合举办第 44 期 “通识讲坛”,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静雅副教授以《甲午战后晚清财政困局 —— 清廷、洋人、地方督抚的财政博弈》为题,在顺德校区国际会议厅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历史讲座,引领师生回溯晚清复杂的财政博弈图景。

王老师首先介绍了英德续借款合同,它是清政府为偿付中日甲午战争赔款,在俄法借款、英德借款之后,又筹借的第三期对日赔款。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九日(1898年3月1日),清政府与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签订了英德续借款合同,合同规定以江苏、湖北、浙江和江西四省七处厘金收入抵还洋款,由总税务司代征七处厘金。此举将扩大西方列强对清政府财政权力的介入与控制。这一举措引发朝野激烈反应:总理衙门大臣有反对之声,有赞成之举;民间舆论除了注重中国财政利益的得失外,还瞩目于洋人代征厘金对吏治和民生的影响,但立论倾向差异甚大。外媒相关报道大多是赞赏支持的看法居多,也有少数人指出洋人代征厘金是否能顺利执行,不可过早下定论。

接着王老师论述了地方督抚应对税司介入的行动。例如湖北督抚张之洞注意抵债盐厘范围的界定,款项名目和解款来源的规范化,避免税司染指各类款项。其他各省督抚也采取类似的办法与税司周旋,表面配合、实则拖延,展现地方在夹缝中的生存智慧。王老师指出,地方督抚的抵制本质是中央与地方利益的激烈碰撞。

针对清政府推出的厘金拨补方案,王老师揭示了其 “虚实混杂” 的本质:户部因数据匮乏、利益干扰导致方案脱离实际,引发省份抵触,地方以“财政困难” 为由拒绝执行,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博弈进一步撕裂统治根基,户部陷入筹款困局。

在结语中,王老师深入分析了清末纾困筹策失败的关键原因。就外因而论,帝国主义侵华居于首位。尤其是甲午战后的对日赔款,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庚子赔款,直接给清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就内因而言:其一,清末统治者的国家治理观念与愿景相悖;其二,清廷“财”与“政”的治理能力不足;其三,财政集权与政治失信的交互影响决定了财政纾困的最终失败。她强调,晚清财政体系的崩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权威消解、社会矛盾激化的集中体现,为王朝覆灭埋下伏笔。

讲座结束后,师生围绕清廷与督抚关系、财政制度缺陷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王老师鼓励学生以多元视角审视历史,从决策逻辑与人性规律中汲取现实启示。

本次讲座以宏阔的历史视野与细腻的个案分析,再现了甲午战后晚清多方势力的利益角逐,既是对近代财政史的专业解读,亦为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困境提供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