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白皮书
一、 专业基本信息
1. 专业定位
预防医学专业学制5年,属医学门类,授医学学士学位。通过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核心课程,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预防和治疗措施。毕业生应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严谨科学精神,以维护人群健康为己任,能够采取医学和公共卫生措施,控制疾病危险因素,促进群体健康。本科毕业生具备考取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可从事疾病预防、卫生检验检疫、食品安全、卫生应急、实验室检测、健康促进等领域的工作。毕业生也可进一步深造,考取公共卫生硕士、公共卫生博士以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属各个二级学科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2.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严谨科学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医学知识广、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公共卫生人才。通过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核心课程,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疾病预防、危害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信息管理、实验室检测、健康促进、卫生行政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 培养规格
180人/年
4. 课程体系
在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的基础上学习专业课程,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卫生化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放射卫生学、公共卫生监测与风险评估、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等。
实践能力培养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估与干预、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公共卫生技术管理与应用指导。
5. 学科特色
依托全国唯一一所具有军事预防医学背景的地方院校(原全军军事预防医学重点学科),基于军地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为改革目标。在国内率先探索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需求的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载入了国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2011-2012)。参与了国家“长城3号”、“广州亚运”和“深圳大运”反恐应急演习,完成G20期间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置,学院师生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科普宣传、疫情研判,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好评。
6. 人才培养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大二结束时根据个人兴趣与学业成绩,分为卓越创新、疾病预防控制、食品安全与营养以及卫生检验检疫四个特色班,进行分类和个性化培养。
近年,本科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256项,发表学术论文109篇,其中SCI论文12篇;获挑战杯、数学建模、健康教育作品大赛、互联网+竞赛等国家级奖励25项、省级36项,其他竞赛省级以上奖励81项;获省预防医学实践技能竞赛一、二等奖22项;国家公卫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位居全国4-5名;参与口岸疫情防控工作,受到国家质检局和广东省领导的高度赞扬;创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微信公众号及“公卫e家”联盟,全国50多所高校17万人关注,《反思疫苗事件:教大家如何接种到安全有效的疫苗》被《人民日报》等媒体转载,社会效果好。
7. 就业方向
与健康相关的政府机构和卫生事业单位,如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职业病防治院、海关(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原食品药品管理部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原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医药卫生企业和相关技术机构等,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后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教学及技术研发工作。
二、 发展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世界卫生组织始终坚持“我们的愿景不是一些人健康,也不是大多数人健康,而是所有人都健康”。预防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采取群体层面的公共卫生措施,通过预防疾病,实现全民健康,而临床医学是采取个体层面的医学干预措施,通过治疗疾病,实现全民健康。
人类疾病谱和健康影响因素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应对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新发传染病、食品安全、疾病负担需要不同学科的共同努力,预防医学的学科内涵也不断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监测等新技术也为疾病预防提供了新方法。
预防医学以守护公众健康为神圣使命,它融汇了医学科学的严谨性和社会服务的艺术性,秉承“预防为主”思想指引,以环境-社会-人群-健康主线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达到预防疾病、控制危害、促进健康的目的。预防医学是南方医科大学的优势专业,公共卫生学院以本科教育为本,培养新时代具有良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