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是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已成为医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方面。
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笔者目前担任主任的广州实验室,是突发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治、防领域的新型科研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解决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领域关键核心科学和技术难题,组建平战结合的综合创新研究平台和设施集群,打造应对呼吸系统疾病领域预防、预警与防控的关键科技力量,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
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重视价值塑造。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培养人才尤需注意后者,也就是在国家特定的使命感召下,投身于“卡脖子”的项目、国家最急需解决的项目。使命感与个人兴趣相融合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核心动力,我们要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将自身兴趣能力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培养单位需从顶层设计、课程协同、教学方式、评价激励等方面,持续深化思想政治引领,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以科教融合为主要路径。医学教育要充分与高水平医疗、科研平台深度开展科教融合的“三高”培养,即利用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高水平的医学科研人才团队,将优秀本硕博学生培养成高水平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一是依托跨学科的科教融合平台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健全医教协同的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创新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模式。二是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从本科学生做起。总的来看,必须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打造高水平师生共同体。人才培养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打造高水平的师生学习共同体,营造基于共同学习、相互启发、合作探究的教育环境。
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探索本硕博贯通长学制培养。我们目前的培养体制机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周期,与当前人民对医疗水平、医疗服务以及医疗覆盖面的需求还不能很好匹配,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速度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面对这一情况,一是要改革招生管理模式,稳步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二是改革原有的招生选拔机制,向“申请—考核”的招生选拔机制转化。三是鼓励高校在医学创新班实施“5+X”长学制本硕博贯通培养,构建学生个性发展、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
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深度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加快,卫生应急系统需要有效的国际沟通、专业的医疗管理与实践、迅速的国际公共卫生行动措施以及国际生物技术和医学科学的合作研究。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开放合作的教育生态。一是要加强合作,共享教育资源,促进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慧教育平台,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二是建立鼓励探索、容忍失败、尊重差异的学术文化氛围,推动学者之间的跨国合作、多元文化的融合。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培养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最终是要“顶天、立地、为人民”的。“顶天”即走到国际前沿,致力医疗创新,解决国家医疗战略需求问题;“立地”即把最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简单、有效、价廉、安全的诊治方法,最终切实提升国家健康卫生服务水平,“为人民”服务健康福祉。
【作者:钟南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实验室主任】
摘自 中国高等教育 202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