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优化学科设置调整机制的基本逻辑

作者: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4日 17:14

学科设置调整是关乎学科自身存亡与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问题,也是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服务科技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是面向2035年的优化大学学科布局、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路径。

彰显服务国家发展的贡献导向。从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来看,高等教育要面向国家发展需要,紧随社会发展步伐。学科设置调整也应如此,要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变化的人才培养层次与结构,助力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问题。

但目前高等教育及其学科设置调整并未追赶上时代步伐。一方面,学科设置调整滞后于社会转型升级速度,对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贡献有限。我国学科目录设置调整行政规范约束力较强,具有滞后性。另一方面,学科设置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错位,未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学学科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人才供需存在错位。

强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学科设置调整绝非独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的“分内事”。学科设置调整既要抓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以保证学科设置调整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学科治理也强调政府、大学、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商共治与通力合作,关注学科自身明确的学科边界和场域位置关系。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纵深发展。具体而言:一是明确交叉学科准入退出边界。要细化交叉学科的定义与边界,明确跨学科融合的深度标准,区分真正的学科交叉与单一学科扩展。二是完善交叉学科改进试点与正式目录衔接机制。制定从交叉学科试点到正式目录的清晰转化流程,确保成功的试点项目快速转入正式学科目录。三是构建有组织的跨学科交叉平台。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创新平台,推动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跨学科协同合作的实体化组织。四是推动学科集群化发展。建立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交叉集群,促进超学科知识生产体系的建设。

锚定学科特色谋求突破。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之一是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突破提升学术话语权。其中,精准定位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学科是大学提升学术话语权的重要途径。通过集中资源发展特色优势领域,能促使大学在国家亟须突破的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国家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和创新能力储备。

未来,学科设置调整机制需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一是继续完善指导学科设置调整的学科分类体系建设。首先是构建以特色优势为核心的学科交叉融合分类体系,以特色优势为基准来增设或裁撤跨学科类别与交叉学科分类。其次,要制定清晰的学科分类标准。最后,要调整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策略,确保资源公平分配。二是健全学科设置调整动态分类评估和反馈机制。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学科设置调整动态分类评估体系,采用实际应用效果、社会影响力等多元化的评估指标,综合审度学科设置调整对国家战略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贡献。同时,建立高效的学科设置调整反馈机制,助力大学灵活调整学科布局,及时培育特色优势学科,以适应新社会形势和新发展需求。

【作者:包水梅 陈秋萍,单位:兰州大学】

摘自 中国高等教育 2024年第18期


上一条:以支持全面创新为引领 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下一条:钟南山:持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 加快医学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