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以有组织科研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强化基础研究是新兴技术供给的内在动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要强化正向基础研究的前沿探索和原始创新能力,还要着力深化国家战略任务牵引下的反向基础研究作用,通过理技对齐、双向发力的有组织科研,强化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引领力作用。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坚持“融合”的总基调,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着力推进与转化企业互融、与科技金融互融、与高校科研人员自身互融,主动推进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着力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
以学科交叉融合体系蓄力科技体制改革
加强工科信息赋能与拔尖造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主动借力乃至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以双向赋能实现融合互促、协同发展。
加强基础学科特色发展与应用支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新时代大趋势,立足基础学科特色发展,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基础研究,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加强常态化学科动态调整机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不断创新学科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学科动态设置调整机制。坚持质量优先、贡献优先的原则,对发展缓慢和支撑人才培养支撑力不足、贡献不大的学科进行“并转撤”,切实提升资源利用效能和学科内生发展动力。
以创新人才体系化建设支撑科技体制改革
依托重大项目打造战略人才梯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并做强高层次人才“蓄水池”的作用,构建“金字塔”式人才成长梯队,形成层次分明、衔接有力的人才成长体系。要大力选育培养战略科学家,面向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任务,深度参与国家科技顶层设计和规划,切实发挥战略前瞻引领作用。
构建人才成长流通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国防领域人才队伍的“引育用评”体系,着力破解行业技术瓶颈、基础研究脱节难题。一方面要统筹推进教师深入重点战略企业挂职锻炼,激励教师进最前沿、上主战场。另一方面要建设“学术带头人+型号总师”的双导师队伍,夯实人才梯队建设。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有组织地多维发力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要“慧眼”选才,前置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优化“强基计划”实施和在校生选拔体系;要“精心”育才,持续完善本科专业调整机制,深入实施本硕贯通培养,推动“课程+教材+项目+平台”的全链条资源保障和育人范式革新。
坚持培育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创新文化。要大力弘扬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健康的创新生态和浓郁的科研氛围。同时要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高校师生的爱国意识、奉献精神和人文素养。
【作者:宋保维,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校长】
摘自 中国高等教育 202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