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讲坛”第二期精彩开讲:从古DNA探索人类的起源、迁徙和演化

作者:高一飞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8-01-06 14:50:08

新年伊始、考试周将近,2018年1月4日晚18:30,顺德校区学术报告厅却坐得满满当当,是什么吸引力让同学们“不务正业”聚集于此?“通识讲坛”第二讲隆重开讲咯!励志的生涯故事、有趣的研究主题、迷人的跨学科研究设计、前沿的学术动态、风趣的故事讲述……引发了现场一波又一波赞叹声、叫好声和掌声。

这一期的讲座嘉宾是一位年轻的80后学者,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教授王传超博士,分享的主题是“从古DNA探索人类的起源、迁徙和演化”。

一开场,王老师向同学们简要展现了他攀岩走壁挖骨头、遍查人群采集DNA、俯首古尸取样的工作日常,以及他被央视新闻联播、新闻频道、探索发现等媒体栏目报道的学术事迹,还有他帮助警方破获重大案件的传奇社会服务经历。让人由衷佩服,更对他的研究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接下来的分享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王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戏剧性的跨学科学术生涯。他本科从海洋生物学专业毕业后,选择前往复旦大学攻读当时还是新兴学科的人类生物学的博士学位,期间到美国贝勒医学院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实习,毕业后选择了一个国内几乎空白的研究领域到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和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做博士后研究,带着学习到的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转回国内开展合作研究,并落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他把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概括为“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放弃千军万马挤过“瓶颈”的道路,而选择另辟蹊径争取成为“奠基者”。

讲座的后半部份,王老师以介绍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讲解遗传学与人文学科的关系作为铺垫,然后通过四个亲身参与的研究故事,从不同的研究问题出发,带领大家感受如何使用遗传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进化史。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中国人从哪里来,用东亚的遗传学数据来验证关于世界人口的“多地区起源说”和“非洲起源说”两种假说,向同学们普及了关于遗传学研究在人类起源问题的共识和主流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个故事回答农业从哪里来,讲的是用古DNA重构人类农耕文化传播的历史,王老师用我国东北红山文化古DNA的研究,描绘了农业在中国的起源和传播过程,告诉同学们怎样用生物遗传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问题。

第三个故事讲了语言从哪里来,为了回答“语言是否也和人类一样,起源非洲而后扩散到世界其他地方”这一问题,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用各种方法来检验和推敲,随着分类和研究方法不断精细化,原先的结论不断被推翻。王老师告诉大家即使对发表于Science这样“权威”期刊的学术研究也不能盲从盲信,学术研究是个发展的、对话的、动态的过程,不是非黑即白的教科书式标准答案。

第四个故事关于曹操从哪里来,这个话题把讲座推向了高潮。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河南安阳大墓”引发了王老师对曹操身世之谜的探究,他以姓氏、族谱为桥梁,通过对曹姓人群Y染色体的研究,检验了《三国志.武帝纪》《为袁绍檄豫州》《曹瞒传》等古籍和史书中关于曹操身世的各种记述,带领大家一同用人文学科知识和遗传科学技术联合侦破了这起历史迷案。

贯穿这四个故事的还有两条重要的主线,其一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在背景知识中找到需验证的假设——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对原假设进行检验”;其二是一种突破学科壁垒的思考方式,王老师主张我们探究的是问题本身,不必拘泥于某一学科的方法或思维,跨学科思维是新知识的重要生产方式。

   

在开放问答环节,同学们和王老师就海外研究经历,渡过“瓶颈期”的心态,如何看待权威期刊中的“不靠谱”研究等问题做了交流。

最后,讲座在王老师铿锵有力、满怀激情的寄语中结束——“希望在座的同学们放飞想象、不受学科束缚,把未来把握在自己手中!”讲座结束,意犹未尽的同学们仍久久不愿散去,围着王老师抛出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