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讲坛”第十三期:人生问题与超越路径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9-06-28 11:19:29

6月26日晚,“通识讲坛”第十三期在顺德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此次讲座邀请通识教育部主任严金海教授主讲“人生问题与超越路径”。

讲座开始,严教授用两个提问引发现场师生的思考,即“人生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由此引出了人生的三个根本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即解决生存的问题;二是人与他人的矛盾,即解决人与人竞争与合作的难题;三是人与自身的矛盾,即解决道德修养的问题。讲座便从这三个维度层层展开,严教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为在场师生指引着人生问题的超越路径。

一、以理性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

人生的第一个任务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这是为了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无知令人恐惧,以致于先民和古人用巫术沟通天人,取悦神灵。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具有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积累和传承经验,发现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造和发明,形成了人类理性极致的成果——科学与技术。比如2015年诺贝尔医学获得者屠呦呦是在大量信息的搜集与解析基础上发现青蒿素的,她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在研究面临困境的时候,她又从中医古籍葛洪《肘后备急方》的截疟记载中获得启示,后经多次实验提取到了青蒿素;而曾经威胁人类生存的黑死病、天花等传染病,现在都已经被人类所战胜;人类无法看到黑洞,却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出它的存在……

理性可以较有效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但并不能满足人类多样性的需要,无法有效调解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理性无能为力的地方恰好彰显了人文的意义。正如爱德华·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那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生尤其要理解科学技术的有限性,以及人类对人文关怀的深切需求,自觉将人文精神融入医学实践。

二、以德性解决人与他人的问题

人生的第二个任务呈现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即解决人与他人之间竞争与合作的问题。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的观念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背后有着迥异的修养品德。诚如马克思所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人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合作与竞争的反复博弈中,伦理与法律规范应运而生。在古代社会,人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中,伦理与规范指向“私德”,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君子;现在,我们生活在现代都市当中,这是超大规模的、所有人平等的社会,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依靠的是公民伦理与法律规范,其指向为“公德”。我们立身处世若秉持私德且遵守公德,就能无愧于心,也无愧于人。

三、以悟性解决人与自我的问题

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生活?——这是我们面对的第三个问题:人与自我的问题。柏拉图说:“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严教授以《庄子》《世说新语》等经典著作中的典故启发学生:人生的意义不会脱离生活而存在,我们要在生活中去寻找意义,肯定自我的价值,自己活得清爽快乐,做自己能做且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人生意义的自我赋予与书写。至于生活不可控、未来不确定以及死亡不可避免等人生困境,严教授用苏东坡的故事启发大家:面对生活的无奈与困苦,在自己的人生哲学中添加一味达观的智慧。

此次讲座,严教授从跨学科的综合视角,结合生动、鲜活、贴切的例子,把人与自然、他人、自我的关系讲得有趣易懂,使在座学生懂得:除了学好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之外,多学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能给我们更多解决问题的路径,给心灵更大的自由,这恰是通识教育的要义所在。

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在场学生就如何处理情感缺失的问题、如何看待两性心理差异、如何获得深层次快乐等问题求取指导。严金海推心置腹与学生进行了亲切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