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讲坛”第十九期:从一个墓葬,读懂一段历史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0-11-23 10:26:21

11月19日晚,由通识教育部与博雅书院联合主办的“通识讲坛”第十九期活动在顺德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本期讲座主题为“从一个墓葬,读懂一段历史”,来自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胡在强副研究员引领同学们通过西汉南越王墓的考古发掘过程,了解秦汉时期岭南的历史。博雅书院执行院长王黎书记、通识教育部严金海主任出席了讲座。

首先,胡老师讲述了南越国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阐明了岭南地区在秦汉时期与中原政权的关系。

接着,胡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南越王墓的发现过程。千百年来,南越诸王陵备受关注,成为大家争相寻找的对象,考古学界也对南越王墓十分重视。广州文物管理委员考古队自1953年成立之后的30年间,先后考古发掘了200多座南越国时期的墓葬,却仍未发现南越王陵。终于,1983年6月,考古队在广州象岗发现一个南越大墓,外围勘查研究后,推断是个王侯级墓葬——这就是今天的南越王墓。

然后,胡老师用丰富的图片资料,带我们重回考古发掘现场,“亲历”了发掘中十个有趣的片段,还原了南越王墓发掘、墓主身份确定、文物修复和保护的过程,让同学们对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也有了初步了解。根据主棺室出土的印章可以确定,这座南越王墓为南越第二代王赵眜之墓,是迄今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物最丰富、唯一饰有彩绘的石室墓。墓室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仿阳宅形制建造,坐北朝南、前朝后寝,分前后两部分,分别由石门隔开。墓前部为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后部为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墓主葬具为一棺一椁,安放在主室正中。墓中不仅放置了诸多奇珍异宝和生活用品,还随葬了15个殉人,其中包括他的4个夫人。墓室中共出土珍贵文物一万余件。

之后,胡老师带大家一同欣赏了南越王墓出土的珍贵文物:龙凤纹重环玉佩、圆雕玉舞人、墓主组玉佩等精美玉器,表明南越国玉器集汉玉之大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铜烤炉、铜煎炉等炊具、铜姜擦等食品加工器具,表明“食在广州“的传统由来已久;尤为令人瞩目的是具有异域风格的象牙、银器、金器,如象牙卮、波斯银盒、金花泡等,它们是从中亚或南亚等地输入的舶来品,这表明岭南越人已与海外产生了贸易往来,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就已初具规模。

南越王墓的考古发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使史籍中的错误得以纠正,中原史籍中将南越国第二代王的名字误记为“赵胡“,南越王墓的墓主印章表明,其名为”赵眜“;其二,它证明了岭南并非蛮荒之地,而是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媲美中原、沟通海外的先进文明;而且,丰富的出土文物也使研究南越国的史料得以丰富,对秦汉史的研究,特别是岭南早期开发史的科学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的提问也很精彩,一位同学提问了关于考古发现的遗骸如何处理的博物馆伦理问题;另一位同学好奇《盗墓笔记》中描写的那些机关是否真实存在。胡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博物管理和考古挖掘经验,一一进行了细致解答。

考古学是一门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学问,是研究人类文化的基础学科。它能帮助我们对自己文化追根溯源,从考古证实的可靠历史中寻找文化养分、汲取文化自信。讲座中,考古工作者在充满未知和风险的发掘过程中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者气质,面对重重困难时永不言弃、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考古绘图和复原文物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推断历史时严格依据实物证据的求实作风,深深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