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通识教育部与尚进书院联合举办的“通识讲坛”第二十一期《爱的秘语:中国民族服饰趣谈》在顺德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引起同学们声声惊叹和阵阵欢笑。
本期讲者邓启耀老师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民族服饰三十余年,出版相关专著多部。
讲座中,邓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少数民族“以图叙事”的传统,使同学们认识到:图像和语言文字在族群的历史和实际生活中,是可以互补、互文、互证的文化符号形式,是文化整体的不同构成部分。从不同族群异曲同工的神话母题,我们看到超越于一切种族和文字的人类认知和创造的共性。
接着,邓老师从“妈妈的爱”、“服饰与爱情”、“服饰上的祝福”等几个方面为大家讲述民族服饰中“爱的秘语”,引导同学们欣赏和理解服装上丰富的文化信息,使同学们认识到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又反映了各民族的风俗信仰、审美观念、婚恋制度和社会关系。正因为如此,对服饰符号的研究才成为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共同关心的话题。
透过令人目眩的民族服饰,我们能看到文化的多样性,饭可以有多种吃法,话可以有多种说法,衣服可以有多种穿法,人也可以有多种活法。民族服饰上丰富的表达也提醒我们,言说方式也是多样的,我们习惯于文字书写的历史,但通过民族服饰中图像与口述结合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更丰富、细微和生动的层面,了解到文化史中更多人民性的、复线的和多元的内容。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向邓教授提问。就“传统民族服饰保护的现状怎么样”的问题,邓老师一方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影响下,传统民族服饰被大众服装取代的现状表示无奈,另一方面也通过摩梭族一对母子用传统手工艺做民族服饰、通过网络营销走出一条新路的故事,表明了民族的、传统的、个性的服饰,仍然存在发展空间和光明未来;有同学问到“人类学家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如何对待禁忌或隐私”,邓老师表示:人类学家田野调查有很多伦理准则,如不能干扰当地人的生活、不能侵犯隐私等。当学术研究与伦理相冲突时,宁可不要学术,也要遵守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