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晚,通识教育部与尚进书院联合举办的“通识讲坛”第二十二期在顺德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来自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中文系的李斌教授为小伙伴带来《“千古情痴”贾宝玉》的精彩讲座。李斌教授引导同学们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就《红楼梦》说《红楼梦》”,从“不以物役”、“情不情”、“无分别心”、“自视甚卑”和“担荷精神”五个方面来分析贾宝玉的人物性格,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贾宝玉形象。
李教授把贾宝玉的形象概括为“千古情痴”,一是因为《红楼梦》第1回开宗明义,点明全书“大旨谈情”,写的是主人公贾宝玉的爱情及他与世界的所有情感联结;二是《红楼梦》第5回中警幻仙姑用“意淫”二字指明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意”即“情”,“淫”的意思是“沉溺,过分”,亦即“痴”。“意淫“就是””“情痴”,意思是用情至于极致,迷而不返。接下来,李教授从五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不以物役“是指不为外物所奴役、牵累、羁绊。最能体现贾宝玉这个特点的故事情节是“晴雯撕扇”与“摔玉”。“晴雯撕扇”体现出他不被物体本来的用途束缚,“摔玉”体现出他对于物的态度不取决于物品的世俗价值。
“情不情”是指用情于“不情”,即将情施及于一切有情无情、有生命无生命之天下万物。晴雯撕扇,宝玉快乐着别人的快乐;龄官划蔷,宝玉悲伤着别人的悲伤。在宝玉心中,不仅人有情,花儿鸟儿也有情;星星月亮被赋予了生命与情感,卷上美人也会寂寞。“情不情”的境界、源源不断的“共情”力量,源自于孩童般天真纯净的心灵。常怀赤子之心,这恰是宝玉的可贵之处。
贾宝玉的“情痴”还体现在“无分别心”,他不分人的尊卑、不分物的贵贱、不分事的真假。他的“无分别心”不是缺乏辨别力,而是一种“混沌”的境界,即与生俱来的天真与真诚,无机心、永不开窍。
贾宝玉的“情痴”还体现在对他人生命价值的欣赏和看重,而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贾宝玉在家族众人眼中如宝似玉、既富且贵,然而他却自视甚卑,称自己为“蠢物”、“浊玉”、“须眉浊物”……宝玉善于“处下”而“不争”。宝玉的“不争”,甚至比老子提倡的“不争”更进一步。老子的“不争”,是一种策略,是“术”,不是“道”。贾宝玉的“不争”,是生命本体,是纯粹的“不争”,是无目的的“不争”,不是“术”,是“道”。
贾宝玉还具有“担荷精神”,他勇于代人受过,替人承担罪错。这体现了他的“大慈悲”。
通过结合文本分析贾宝玉“情痴”的人物形象,李教授认为贾宝玉其人如玉,“温润的君子人格”是贾宝玉的底色,它将永不褪色。我们读文学作品,正是要通过别人的故事,去认识人的本性、特殊性和独特性,从而升华自己的品格修养。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阅读《红楼梦》中的困惑与李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