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西方:探究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质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7-08-28 12:27:19

2017-07-19通识君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

       关于“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你可能会听到很多种不同的提法,比如博雅教育、自由教育(这两者都译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那么,其精神实质是什么呢?

      也许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现在开展通识教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识啦。

一  西方的自由教育

     通识教育在西方被称为“自由教育”,是指对自由民的教育。古希腊属于奴隶制度,所有的生产劳动都由奴隶提供,自由民的教育便不需要技职专业的训练,而专注于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培养有美德、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的好公民。其学习的主要科目有3门,分别为语法、修辞和逻辑。用以帮助自由民进行公开辩论、法庭辩护或者担任陪审员等公民活动。

      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分为“自由的教育”与“偏狭的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以人的理性的自由发展和德性的完善为最高目标的教育,“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在闲暇中,人们发展自己的理性,操修善德,以造就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

   

      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雄辩家、思想家西塞罗认为,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应培养独立的人格。于是,这一时期的自由教育又增加了四个学科,分别为音乐、算术、几何和天文——其中的天文并不是单纯地观察星空,而是探讨人与宇宙的关系。这四门学科和之前的三门加一道,就是“七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七艺”教育体现了学识与人在精神、心灵上的联系,是学习其他专门技能的重要基础。

   

      然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进入漫长的“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现在被称为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

                             

 二  通识教育与文艺复兴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后,资产阶级于14世纪在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名义之下,资产阶级鼓动人们摆脱传统的桎梏和权威的压抑,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

       15世纪前夕,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P.P.韦杰里乌斯根据古代文献撰写了《论绅士风度与博雅教育》,要求实施符合自由民价值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身心的良好发展。

      到16世纪,整个西方教育重回通识教育的轨道。

   

文艺复兴三杰



三  绕不过的理论经典

       美国教育是从英国引进过来的。英国人乘坐五月花船来到新大陆,首先做了3件事:办学校,造教堂,建邮局。然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用6+2+2的模式取代了英国的7+3模式。英国是中学7年通识教育,大学3年专业教育,分科比我国建国后采用的苏联模式还要细。美国则是用6年中学、大学的前2年进行通识教育,即使是大学的后2年分科也很淡化。他们认为真正的专业教育应该是大学毕业以后的事。

       然而,美国的通识教育开展也并非一帆风顺。19世纪初期到中期,受德国大学模式的影响,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在美国日益受到青睐,美国大学中的古典学科受到批评和攻击,重视专门技术、培养实用人才成为当时美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

      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一批远见卓识的教育家重新开始倡导通识教育的理念,并掀起一场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通识教育改革浪潮。

      通识教育的理念从提出到现在的普及,诞生过不少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让我们从这些经典中加深对通识教育的了解吧!

   

NO.  1   1828耶鲁报告

       《1828耶鲁大学》指出,大学的目标应该是为优良的教育奠定基础;完整的教育的基础必须是广博、深入和坚实的。能从思想文化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两点是:思维的训练和知识的教养,即增加心智的力量与知识的储备。而在这两者之间,思维的训练更为重要。

       报告强调,耶鲁大学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传授某一特定的职业技能,而是传授所有职业都需要的基础课程,“各学科之间总会相互映照”。本科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在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平衡发展,使学生具备开放与全面的视野以及均衡发展的人格。

      这一报告成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高等教育文献。

NO.2   大学的理念

   

     《大学的理念》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神学家纽曼最重要的著作,它是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本论述大学理念的专著,在出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布鲁贝克指出:“在高等教育哲学领域的所有著作中,影响最为持久的当推红衣主教纽曼的《大学的理念》。”      

       在《大学的理念》中纽曼倡导通识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他在著作中提出了要打破学科隔阂以及实行住宿学院制度(书院制)的理念。

       他提出:“这种(学科)划分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而不是被割裂成几个部分,每一种科学都须由其它科学来帮助、修正和完善,忽视任何一门科学都会伤害其他所有科学。如果把学生局限于某种专业或者职业,学生就不可能彻底掌握真理。”

      纽曼赞成书院制,他说:当一大群敏锐、开放、富有同情心、善于观察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就算没有老师,他们也一定会互相学习,他们之间的交谈就是对每个人的讲座,就是在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新观点、新角度,他们能学习到新的思想、与己不同的判别和行动的原则。

NO.3   《高等教育在美国》 哈钦斯

   

       哈钦斯1929年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他批判当时的美国教育已经完全走入歧途,充满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唯科学主义、唯技术主义、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倾向。

       哈钦斯学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经验。说起哥伦比亚大学,可谓是通识教育的先驱,它建校于1754年,是美国最早建立的5所大学之一,在建校之初它就制定了培养目标:扩展思维,加深理解,打造全人(Enlarge the mind,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polish the whole man)。1919年,哥伦比亚大学形成了通识教育的“哥大模式”,这和美国1917-1918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当时许多美国人不明白美国为什么要卷入欧洲事务,美国政府感觉到必须对自己的国民进行西方文明史教育,使他们明白美国的文明源自欧洲,美国不能脱离欧洲独善其身。哥伦比亚大学建设了系统的“西方文明”核心课程和“人文经典”核心课程,这构成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典范,其教学方法是小班化和师生间的充分研讨、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基本能力的养成而非知识的灌输,学生直到第三学年才开始选择专业,进入专业学院学习。这就是“哥大模式”。

       哈钦斯在学习、借鉴“哥大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通识教育扩大到芝加哥大学整个本科4年。1936年哈钦斯发表《高等教育在美国》,提出大学应该为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让他们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    

        在哈钦斯的倡导下,芝加哥大学通过以西方经典阅读为核心的本科生院方案,芝加哥大学由此建立了强化通识教育的本科教育体制。

   

NO.4“哈佛红皮书”

       在哈佛校长科南特任期(1934-1954)内,哈佛大学于1945年出版了著名的“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提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陶冶,包括有效的思考、有效的沟通能力、作出适当判断的能力和价值判别的能力。并总结为:沟通是基础,有效的思考是核心,价值判别涉及广泛的应用,最终将所学用于实践,培养好公民。

       报告指出,高等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信息,或获得特殊技能或才干,而是必须通过通识教育为其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知识体系,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共同基础,美国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了解了通识教育在西方的发展历程,你是否认同通识教育的理念呢?  

参考资料:《博雅教育》(第四版)  杨福家 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