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复旦通识教育 微信公众号
Dr.Navin Rajagobal
纳文·拉甲格伯博士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学术事务委员会主任
纳文·拉甲格伯博士此次应邀来到第二届中国通识教育大会做了题为“通过博雅教育培育面向未来的学生: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的经验”的主题报告,他分析了当今复杂、相互关联的世界形式下,发展博雅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年轻一代的重要性。同时也介绍了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立足亚洲、服务全球的办学特色和博雅教育课程体系。为我国的大学建设和通识教育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通过博雅教育培育面向未来的学生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的经验
应对时代挑战,培养创新精神
我想给大家介绍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设立的初衷——我们为什么要设立这样的一所文理学院。
第一,全球经济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阶段,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做好进入工业4.0时代的准备,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在设计上做出改变。
第二,国际形势走向多极化。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从两极化走向多极化,近年来,中国的崛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发生已经影响了世界的秩序,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作为教育家的我们,应该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面对未来的这些不确定性呢?这也需要我们在大学教育中做出考量。
第三,由于多极化带来的文明的冲突。未来的冲突不会止于一些国家之间,社区内部的政治多极化和激进化也会愈演愈烈,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本土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分歧会越来越明显,收入不平等也会日渐突出。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未来做好准备,让他们明白世界的多样性,理解社区的发展,并成为负责任的人。
第四,当今的青年也在变化。他们不再是千禧年代的年轻人,而是新的一代,他们更懂得社交、且更具有创新精神,但是他们身上的责任也更加重大、精力也更加分散。那我们应如何教育这新一代的年轻人呢?
第五,为未来的趋势而准备技能。对于劳动力而言,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情商和认知灵活性等能力越来越重要,而我们之前所关注的人力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因素的重要性逐渐减弱。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劳动力技能重要性的排名,创造力在2020年预计会成为第三重要的劳动技能因素,而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排在第一、第二位。那什么样的教育可以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呢?新加坡很早就意识到我们必须要改变现有的教育制度。新加坡的一位部长曾经说过“在历史任何时刻,工业都在创造新的工作名目,和新的组织工作方式。如果认为筹谋教育的旧方式将持续有效,将会是愚蠢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适应能力,这样他们才可以在一个变化多端的环境当中茁壮成长。
在新加坡,对于大学教育我们思考了很多。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年轻人做好应对未来世界的准备?怎样才能培养出兼具技能和思想、有全球性视野和本地思维、对人文和科学都游刃有余的未来领袖?或者说21世纪的年轻人要度过富有担当的人生需要学习什么?为此,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同创办了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在复杂、相互关联的世界之下,重新定义文理学院的博雅教育。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的院长曾说过,“从‘工程’ 问题到‘社会理解的问题’,包含了(新加坡)自身复杂、多样的人口问题,包含其斡旋于崛起的亚洲大国之间并适应经济、科技剧烈变化的能力。考虑到培养拥有不同能力、能轻易转换专业的人才的需要,逻辑上,下一步就是建立一个成熟的博雅教育学院,其中学生们将学习如何应对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本质上,我们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如何学习,为他们能够在不确定、多样化的二十一世纪有担当地生活做好准备。”
立足亚洲、服务全球
我们的学校由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办,是一个位于亚洲、面向世界的学习社区。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出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参与全球事务、有才华的终生学习者。
我们推出极具创新的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跨学科的共同课程、14个专业、2个独立辅修专业、选修课、双学位和联合培养学位等。课程注重团队教学,一门课程配备一个教学团队,由不同的老师开展教学活动;有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主要由研究员将自己最新的成果和先进技术教给学生;还有导师引导下的学生参与研究,这些研究由学生自行发起,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学习;有学术和非学术的学业咨询;我们非常注重体验式学习和多样的实习,让学生能够去到不同的地方,体验第一手的知识和经验;有国际交流项目,学生至少有两个学期的时间要进行国际交换学习;有写作中心,不仅鼓励学生进行学术写作,还鼓励他们进行创意写作,同时还有语言中心、文科中心、金融中心以及非政府组织方面的写作训练营。
课程设置主要有必修课程、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首先在大学的前1.5年,学生都要上同样的必修课程。在学习了两年之后,有50%的学生会选择换专业,这意味着一开始的必修课程对于他们的思维培养是有一定意义的。为了适应转专业的学生的需求,我们有14门主修课程。
学习社区有非常丰富的资源配置。我们学院的入学通过率相对来说比较低,通过率只有6%,师生比是1:6,意味着一位老师带六位学生。而我们的一门课最多也只有18位学生。同时我们有三个学院(Saga学院,Elm学院和Cendana学院),学生在里面一同学习、一同生活,所以说社区的生活和学校的教育是整合在一起的。
学院得到了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共同支持。我们与NUS共同聘用教师,有来自耶鲁大学的教授访学,有与NUS法学院合作的双学位项目和NUS李光耀公众政策学院合作的联合学位项目等等。所以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共享了耶鲁大学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两方的资源,当然也是区别于二者,有我们自己独立的行政部门和独立的课程设置。
学院立足亚洲,服务全球。我们地处亚洲的交界地带,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因而教学法会采用和美国博雅教育相关的主动学习模式,但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智识传统和亚洲及世界的文化。体验式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跨领域学习和为期一学期的国外学习。希望这样的学习体验可以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校园也是为文理教育而专门设计的。住宿制学院的建筑设计想要创造一系列嵌套式的社区,一个在另一个里面。学生和他的室友们先是属于一个套间,一个套间分享一片公共领域,同时又隶属于他们的住宿学院和整个学院,隶属于NUS更广大的社区、甚而是新加坡更广阔的社会。这样的组织形式,不同于NUS已有的住宿体系,提供了不同规模的社会交往,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整个校园的设计平衡了耶鲁和东南亚文化传统,以受到新加坡气候影响的当代建筑语言来设计,营造了更多的自然景观。每一幢宿舍楼下面都有一个庭院,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讨论和活动的空间。
图书馆旁边的Agora咖啡厅里(Agora是希腊语大家集中在一起的意思),学生可以集中在这里一起看书、一起讨论,在很轻松的环境下一起学习。在艺术区的艺术空间里,有黑匣子剧院、表演厅、舞蹈工作室。不仅有艺术区,还有一些科学实验区。我们也非常注重体育和健身,不仅是学生身体上的健康,还有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出应对未来挑战的学生,让他们为未来的社会及经济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