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
本次沙龙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由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主持。
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首先致辞。他指出,举办教育基本理论沙龙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深耕细作的方式,推动学术的发展。之所以确立这个主题,目标在于回到“教育基本理论”的学科原点,回到初心,在这个时代重新确立教育基本理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重新确立继续发展的路标和方向,这也是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必须承担的责任。
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兼教育学部部长孙杰远教授致欢迎辞,并提出三点期待:一是找回基本理论的引领,确立其在教育学科中的应有地位;二是坚持与会学者的纯粹,畅所欲言;三是找回自然的本真。唐代诗人韩愈曾在桂林写过“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希望这次会议能够给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带来一种全新的气象。
南京师范大学 冯建军教授
今天沙龙的主题是“这个时代,为什么还需要‘教育基本理论’”。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逻辑的层面、实然的层面和价值的层面。从逻辑层面看,任何时代都需要基本理论,不只是“这个时代”。我想之所以提出“这个时代,更多的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是对基本理论的忽视,而这个时代的教育发展又急需基本理论。我们能够隐约地感觉到,这个时代基本理论似乎没有以前重视了,比如在申请课题时,大多课题都是基于现实需要,急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研究给出对策,支出招数,招数越实越好。我们的教育也非常强调“技术”、“制度”和“方法”,因而忽视了“价值”、“目的”和“意义”。教育研究似乎都在围绕政府的文件转,是政策引领着我们基本理论,基本理论自身缺少“定力”。当今时代,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不确定性因素更多,改革难度更大,更迫切需要研究基本理论,需要以理论引领改革,只有这样,改革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通过这次沙龙,我们会增强教育基本理论的自觉意识,回归教育基本理论的初心。
湖南师范大学 刘铁芳教授
今天我们依然要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其理由大致有四点:(1)人先天就有好奇的天性。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显现的是人的独特生存方式,那就是人不仅仅是满足,也应该要追求对事物内在的理解,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更深处。(2)现实教育问题具有复杂性,需要多重研究视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是对现实问题的深层回应。(3)人类的知识发展具有累积性,需要薪火相传,守护教育理论研究的知识传统。(4)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作为一种教养方式,来引领年轻人心智的敞开,引导他们的精神成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要做到这四点,一是要往上走,具有形而上的关怀;二是要往下走,要能解释实践问题,引领实践;三是要往里走,提升研究的理论内涵和经典气度;四是要往外走,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
广西师范大学 王 枬教授
何以需要教育基本理论?理由有三:第一,这个时代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所以急需“教育基本理论”。无论是对技术的精确化标准化可度量可监控的渴望,还是对商业利益最大化且急功近利的追求,都直接影响着教育,也影响着教育学。急需我们以一种如孙周兴所说的“积极的理论姿态”去面对这个时代。第二,教育基本理论的价值就体现在思想引领。如果仅仅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标准去要求理论、衡量理论的价值,无疑会消蚀掉理论的思想性和智慧。教育基本理论是从根本上、基础上去研究教育的重要问题,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找到方向。第三,研究教育基本理论是教育学者的使命。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那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我们也可以说,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正如叶澜老师所说,是教育学学科的自我意识。也正是因为有了那些执着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人,教育学才有希望。
四川师范大学 朱晟利教授
从逻辑上分析,这个话题要回答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基本理论”是什么?“理论”“教育理论”“教育基本理论”这些概念认识困难。二是“需要”的主体是谁?包括政府、社会、教育实践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等。三是何为“需要”?主体需要教育基本理论的使用价值。需要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大一样。四是“需要”如何转化为“需求”?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各主体的支付能力与方式并不一样。五是“这个时代”是怎样的时代?这是数字化时代。几点结论:教育基本理论是最核心、最本质的教育理论;时代中的教育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但更倾向于继承;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教育基本理论要为追求这一理想服务;“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教育基本理论要关注活生生的教育生活。
华中师范大学 涂艳国教授
我国现有的教育理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两大类,起主导作用的当然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大体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中国的教育问题所形成的教育理论,如生命·实践教育学、主体教育论。这三个部分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一方面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另一方面又要审慎地处理好意识形态与教育学发展的关系,尽量避免出现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批评的“我们习惯了教育研究就是谈感想,就是写文章贯彻领导意图”的偏向。
上海师范大学 夏正江教授
根据这次沙龙的议题,这里主要回应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基本理论是什么?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课程论、教学论等纷纷独立,唯独基本理论,在某种意义上不同于其他但又渗透在其他任何一个“独立”的部分中。但是,这种边界不清,不是基本理论的一个弱点,只能说是它的一个特点,不过分局限在某个领域可能会使基本理论研究更有张力。第二,为什么要学习基本理论?首先,基本理论体现了人作为理性动物的存在,同时也有利于迁移。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思维方式不同,探究问题更加敏锐和透彻。其次,传统的基本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或圆满的解决。概念混乱,似是而非,肤浅的议论,可谓比比皆是。第三,如何推进基本理论的研究?一要具有纯理论思维的兴趣。做基本理论的人一定是经常带着理智的困惑与不安。二要拓展视野,要跳出教育去看问题,但最终又要回到教育里面,跳不出来难以论述清楚,跳不回去又变成空谈。总之,基本理论难做,不易做,但必须有一批人去做。
陕西师范大学 龙宝新教授
“任正非之问”是继“钱学森之问”之后,杰出人物对中国教育的又一次发问,它敦促我们再次重视教育理论领域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基本理论研究”的更上位概念,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底盘,它主要进行三类研究,即根本原理研究、知识开创研究与解释教育问题的种子理论研究,其三个显著特点是:超然性、普适性与长线性,其研究范围是本体性研究、范畴性研究、公理性研究与方法论研究。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基础研究的缺陷是快餐化、肤浅化、碎片化与殖民化,深入推进全局性、格局性、根本性研究,即基础研究具有时代迫切性。教育理论基础研究的理想样态是长线响应教育现实,自构完整理论链条,发现涵盖一切教育问题的元定律。当前,拯救中国教育理论基础研究的行动方向是:拿出自立为王的研究气度,推进自有概念的持续创生,用理论自信来重构教育理论新框架。
北京师范大学 康永久教授
教育基本理论的当下处境,跟政治化、技术化、行政化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理论本身的性质?从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的立场来看,教育基本理论工作者是某一意义上的“有闲阶级”。他们追求的,是有闲者喜爱的高深学问,希望给人们带来一种“力量的炫耀性展示”。真正的理论研究者,需要突出自我,展示个性,体现魅力、勇猛、创新精神,用理论的彻底来征服别人、征服时代、征服世界,从而促进国家和民族的真实发展。在这个时代做理论研究,确实需要勇气,需要精神,或者说需要勇武精神。从源头上说,理论的本质应被理解为与真实的存在物的纯粹的同在。对理论工作者而言,关键的问题不是教育基本理论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跟教育哲学的边界在哪里,而是如何认清理论的本性、立场与使命,对技术化、工具化的世道,保持一种必要的距离。
山西大学 侯怀银教授
教育理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教育所有、教育所生、教育所享的抽象化、系统化的理论,具有实践性、系统性、抽象性、历史性、继承性、创新性等特征。教育理论与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学理论、教育基本理论等相关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基本理论是关于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认识、主张和思想观点,主要包括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规律、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和学生、教育活动以及教育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体系、功能、研究方法等。教育基本理论作为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代很需要。我们需要从研究范畴、研究立场、研究资源、研究内容、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等方面,去思考、研究和建构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华南师范大学 肖绍明副教授
教育理论无比重要,它可以离开教育实践而独立存在,但教育实践不能离开教育理论而存在。首先,教育理论泛指人们有关教育的理论性认识,它不同于教育哲学、教育规律、教育学等,有五种不同的取向和多种理论类型。在“理论间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线性关系”中出现教育理论建构的封闭。其次,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教育”“理论”有同一性,因为“教育”追求育人之道与理,“理论”是对育人之事实与价值的描述、解释和批判。第三,客观地讲,理论实体、理论负载、理论推理和理论互动等理论特性决定了教育理论的自足性、系统性和交互性。最后,教育理论内外的多元性、异质性及其迸发的活力显现出其理论的生命力,教育理论的语言游戏、身体形而上学和审美化生存蕴含其生命伦理意义。总之,教育理论的本质是“面向思的事情”。
广西师范大学 孙杰远教授
三个关于教育基本理论的问题值得关注。第一,教育基本理论的内涵与外延需要界定。教育基本理论仍未建立自身的范畴,核心概念,话语体系,缺乏内核和边界。这个时代,研究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就必须理清其内涵和外延,教育的内涵是指教育的前提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比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公平和教育的结构等。同样,还有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儿童的、适合青年的以及适合成人的等。第二,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可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实质是对教育规律的阐释、提取和应用,这取决于研究者的主体性表现,研究者必须具备解释教育规律的知识、思维和能力。在艺术领域,泼墨写意画派的徐渭、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等都不是一般的画家,而是具有很深的对自然和人文理解的大学者。教育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是从事教育学研究的起点,理论可以通过概念与法则推演,理论也必须观照实践。第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队伍与聚集。除基本理论的研究者外,研究队伍成分应该更丰富、更多元,应该有对话者和挑战者。古人云: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我们应该在对话和挑战者的共同体背景下,发展和壮大研究队伍,成为教育研究队伍中的君子。
西南大学 孙振东教授
当前我国教育基本理论建设面临三方面迫切任务: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成果,重新整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的论述;总结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对待西方新理论的冲击,分析批判各种“非马”理论流派,吸收其合理成分;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教育理论。第二,深化教育基本理论经典问题的研究,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研究新问题。当今时代,由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方式制约决定着生活方式,传统文化面临挑战和应变。因此,教育与新生产方式的关系、教育与新生活方式的关系、教育现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应当成为研究的重点。第三,完善教育基本理论学科体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基本矛盾或基本问题,它虽然不是“具像”,却客观存在于教育的各种形态、各种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因此,教育基本理论虽有跨学科性质,却有自己的学科边界和研究范围。
华东师范大学 程 亮教授
所谓“教育基本理论”,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体系,还不如说是对教育领域中根本性问题的一种整体性追问或综合性探究方式。任何时代,理论可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会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到社会生活或实践的各个层面。首先,对于教育基本理论的价值,我们在很多时候是从工具或功用的意义上进行辩护的,但这种辩护会因主体、情境或文化差异而不具有普遍性,也许更为重要的是采取非工具性的立场,即理论内在地契合了我们作为理性人的特征。第二,这个时代教育基本理论的使命主要在于,整合教育不同领域的理论,融合与教育有关的多学科理论,促进教育理论的跨文化对话,建构教育自身的系统理论。第三,这个时代也给教育基本理论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更为紧迫的问题,比如,如何在理论上回应与教育有关的“地方知识”、技术革新、跨学科性,等等。
李政涛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是一次“自然本真”的会议,是一次进一步清晰和提升我们对“教育基本理论存在价值”的认同,强化提升教育“基本理论自信”、“基本理论自觉”、“基本理论勇气”、“基本理论气度”的会议。也是必定会在中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史上留下烙印的会议。本次会议就“如何认识教育基本理论的内涵及价值”这一核心问题达成了诸多共识,例如,教育基本理论是“最基本、最基础、最核心、最本质、最根本的前提性理论体系”、“是一种知识传统,学术理想,需要薪火相传”,“是一种生存方式和教养方式”、“是一种认识世界、认识教育的方式,包括思维方式”等,它内含了教育基本理论的“原点”、“边界”、“关系”、“立场”和“取向”。在这个时代,要推进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需要有对时代特征、时代精神的解读,需要勇气与执着、根基与能力、对象与载体、对话和挑战,如此,才可能让教育基本理论充满理论的魅力,提升这一独特理论的征服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