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好导师】晓风暖桃李 春光沐杏林

发布时间:2020-09-08 浏览次数:


白晓春,基础医学院院长,广东省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三附属医院实验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称号。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Ann Rheum Dis、PNAS、J Cell Biol、Blood、Nature Commun、Adv Science、J Bone Miner Res等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被引用2000多次,研究论文被F1000多次推荐和基金委网站报道。

他是课题组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博士后。同时他也是两个孩子的慈爱父亲,总是在日夜繁忙的工作中挤压点滴时间陪伴家人。在学生心中,他亦师亦友,和他在一起,大家总是畅所欲言,谈笑风生。

砥砺前行,矢志不渝

1991年,白晓春从江西抚州师范专科学校(现东华理工大学)毕业后,在江西省广昌县的新安中学当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五年后,他考上了南昌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在毕业后进入第一军医大学继续攻读细胞生物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选择出国深造,在匹兹堡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并在Science期刊发表了关于mTOR信号通路的重要发现。归国后,他将先进的科学理念、丰富的经验带回母校,并用他那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时至今日,每周一次的学术活动、每年一次的国际交流、课题组公众号的每日研究动态已经成为了课题组的传统节目……就这样,白晓春带动着他的学生一起延续了他的科研热情。

“科学是要一点一点去做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没有任何捷径,只有勤奋和坚持才能收获成功。”他时常这样告诫学生。

“科研是在努力中享受。不断地发现新的科学问题,通过研究从而不断解决,如此往复。”白晓春常说,“带着好奇心,总能在研究中发现非常有趣的故事。”他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时刻感染着身边人。

辛勤耕耘,极深研几

白晓春时常说,兴趣非常重要,是最强大的动力源。当你对某一个实物、某一份工作产生兴趣,并且深深喜欢上它的时候,就会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再苦再累都觉得甜。他时常鼓励并引导建立对科学问题思索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A分子为什么只对B 分子产生信号调控作用,而不是对C分子?小小的一个细胞有那么多精细严密的调控网络,是多么神奇的事情,这些信号通路如何形成,某一处调控异常如何引起疾病?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很有科学意义的,哪怕只是单纯的思考,都是其乐无穷。他经常说,做研究不能唯用主义,不能用短暂的实用主义来衡量研究的价值。没有理论上的大量积累,就不可能有应用上的突破。

白晓春以前读博士的时候,对于前一天针对某个设想设计好的实验,第二天便会着急的询问,直到结果出来,才会心满意足的离开。有时候结果常常会与设想不一致,他会和大家讨论很久,到了大中午却不觉得饥肠辘辘。或许这正是他热爱科学的最好体现。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设想的证实就是最好精神食粮,是抵抗饥饿和乏累最好的动力。对他来说,似乎没有什么节假日,工作日和周末也没有区别,甚至白天黑夜都一样。大家做完实验10点回去,他办公室的灯还是亮的;12点回去,他办公室的灯依然是亮的。长此以往,他办公室的灯成了“灯塔”,照亮着大家前进的路。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在生活上,白晓春对学生亦师亦友,会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来缓解大家的科研压力,比如每逢冬至的时候,他都会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让远离家乡的孩子感受课题组的温暖。

白晓春培养了许多优秀学子,其中贾春宏、温芝华等人获得广东省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奖;陈振国、李明、王亮等已获得省级人才项目;博士研究生谢登辉于骨科国际会议COA2018获骨科基础青年研究奖等。此外,毕业研究生与在站博士后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培养下,大部分都获得了国家级或省级科学基金的资助,在新的工作岗位得以大展拳脚;同时,他的“临床”+“基础”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也培养了一批科研基础扎实的骨科医生。

白晓春热爱科研,献身科研,用爱心和汗水为学生不断打造攀登新高峰的阶梯,他对事业的执着信念、对学生的真情关怀,和强烈的责任心,是学生心中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