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身边的榜样】系列之五——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人民教师的特有使命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次数:

罗深秋,男,湖南省邵东县人,19536月出生,日本高知医科大学哲学博士,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2项,发表科研论文62篇,其中国外刊物上发表10篇。主编科技专著2部。他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14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


该同志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来,一直爱党爱国、爱校、爱岗,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始终将党和国家、单位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1989年在国外留学期间,正值国内出现了巨大的政治风波,这对留学国外的学者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许多去国外学习的人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可他没有动心,委婉地谢拒了对方劝告和邀请,学习到期后毅然按时回校,报效祖国。他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殊荣。在学术界和广大师生眼中,他是受人敬重的知识分子。


罗深秋教授始终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虽为学科带头人,在教研室中年龄也是最大的,但多年来,他都是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最多的教师。他对每一堂课都能做到认真备课、反复推敲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筛选合适的媒体。讲课能做到内容娴熟、厚积薄发、收放自如。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用词准确的方式,艺术地向同学传授知识。长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即使再枯燥的内容也能生动有趣,学生听起来也津津有味,记忆深刻;再难的问题也能化繁为简,让学生能听懂记牢。同学们一致反映,罗老师讲课问题导向清晰,理论层次清楚,娓娓道来、好记好复习。

由他主持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和广东省精品开放课程。由于掌握了教学的内在规律和技巧,曾在基础医学院教学质量考评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先后编写了10部本学科有关教材和教学资料,其中5部为主编。在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第Ⅱ解剖学讲座担任教师一年并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是该单位历史上聘请的第一个国外正式教师。

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他还虚心学习其他老师教学经验,并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坚持教育教学研究。在他看来,衡量一位教师的授课水平可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师将教学内容直白式传递给学生,大量的文字性PPT一张一张往后过,肢体语言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犯困。第二个层次是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构建成自己满意的讲解体系,重新组织提炼。PPT上出现的文字要少而精,图表要筛选出真正说明问题,尽可能地包含一点实物图和视频。要有较丰富的肢体语言和互动环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第三个层次是教师将上课作为一门艺术,老师对内容的整理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有趣,再复杂的问题也能讲得简明易懂,使同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享受的感觉,而不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启迪自己的思维,展开理想的翅膀。

不少大学老师一下课就消失在同学的视野中,而他会经常抽出时间与同学打成一片,一起郊游、一起搞文体活动、一起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等。和学生相处的时光,是他最开心的美好记忆。他喜欢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常和学生聊天谈心,脸上常挂着温暖的微笑,关切地询问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感受,询问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他和研究生们不时地讨论社会、学校、家庭、爱情及婚姻等话题。他不仅负责研究生的专业培养,还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推荐工作。他不知道多少次帮助学生解决大大小小的实际困难。他甚至帮助研究生找对象、组建家庭。他有一位学生得了重病,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撑庞大的医疗费用。他发动老师学生为患病学生募捐,通过种种努力,使那位学生获得了20多万元捐款,保证了疾病得以顺利治疗。

20052006连续两年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获得了广东省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是当时南方医科大学获此荣誉最多的指导老师。这二位博士生毕业之后,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其中白晓春教授已成为“杰青”、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现担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几十年的辛勤耕耘,罗教授取得的了丰硕成果,也获得了许多荣誉。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军队“育才奖”银奖、2006年获南方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07年获南粤优秀教师、2008年获广东高校教育名师、2014年获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代表广东优秀教师团队观礼 “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2017年由他牵头的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师团队获国家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对于这些荣誉,罗教授倍加珍惜,不过,他最在意、觉得最珍贵的是他在学生中良好口碑。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还记得他,每年都有学生顺道或专程来看望他。


罗教授所在的《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在“文革”中被撤消,人员调离本校或分流到校内其他业务单位,研究工作全部停止。“文革”后虽然重新恢复了原教研室编制,但人才十分短缺,学术水平低下,在同学科中的排名不要说全国、就是在广东省也属于中后之列。虽经几番努力,但学科建设仍不理想。1995年,当时的第一军大学聘请罗教授出任该教研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教研室的整体状态迅速改善,特别是近1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科整体水平全国大学同行排名从原来的百名之后上升到全国的第八位(最好的一年);学科每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影响因子(IF)大于5分的科学论文3篇左右、10分左右的每2年一篇;罗深秋教授的一名博士生在美国学习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在当时应该是国内同专业博士后中第一人;学科于2011年成为广东省教育厅“基于人类疾病斑马鱼模型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2013年设立广东省骨科研究院骨生物研究所。教研室还是“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骨与软骨再生重点实验室”、“神经可塑性重点实验室”与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重大精神疾病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成员。罗教授所领导的《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不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是一个温暖的集体,凡在该教研室工作过的同志,都留恋与他相处的岁月,在这个小小的集体里,能感受到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气氛,能看到协同合作奋力拼搏、日以继夜的场景,科学乐趣和人间真情在这里得以传承。所有这些,都与罗深秋教授的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分不开。


大学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罗教授认为,置身在大学殿堂的教师必须处理好几者之间的关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