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钟世镇对航天事业的回顾与启迪

发布时间:2018-11-20 浏览次数:

今年是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十五周年。11月16日晚上,大学枫林堂枫叶厅里灯火通明,南医大科普教育协会举办的科学使者进校园活动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与300余名师生分享《我国载人航天的回顾与启迪》。这位94岁的耄耋学者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古今中外史料信手拈来,颇具风采,更多的是岁月沉淀下来的魅力,幽默的语言惹得现场掌声连连。



先瞻科技前沿,创新还需务实

“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讲座一开场,钟院士就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等前沿科技,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钟院士提醒年轻学子们不仅要先瞻科技前沿,创新更要务实。


   
让飞船座椅更安全,能够正确提出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基本功            

谈到为何会参加航天科研,钟世镇说,当时神舟五号安全着陆后,航天员杨利伟曾反映在座舱触底时,自己感到脊椎不舒服,因为在冲击下颈椎和腰椎很容易受伤。于是,如何防护非正常着陆对人体冲击造成的伤害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备受关注。


针对这些问题,南医大专家提出保护对策方案,进行病理学伤情分析研究,设计了假人跌落实验,并对座舱跌落实验做后续研究,搜集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不同着陆环境下的各项数据,重点观察颈椎和腰椎等部位的受力情况,为航天员改变了座椅的弹簧设置和受力角度,使得飞船的座椅设计更能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最终获得国家认可。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钟世镇强调,“在科研工作里,提出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意味着已经迈出创新的第一步。”钟世镇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鼓励学子们多提出问题,他认为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航天是高风险事业,为国争光需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1960年10月,“金星”号运载火箭故障近百名军人、科学家丧生;1967年1月:三位美国宇航员在阿波罗-1号飞船训练时,死于事故;1980年3月,“东方”号运载火箭燃料加注爆炸,50名技术人员死亡……图片上的数字触目惊心。“航天是高风险事业,航天员训练十分艰苦。” 钟世镇谈到,自1961年苏联航天员Gagarin首次进入太空,到2003年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实现中国载人航天梦,不少立志于航天事业的科学家和宇航员曾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对于航天员来说,沙漠生存训练、野外生存训练、高速转椅训练、持续震动训练、水槽摸拟失重训练,这些是他们刻苦训练的日常,而对于科学家来说,日常是枯燥而寂寞的科研工作。这些立志于航天事业的科学家和宇航员的心中,无一不怀揣着为航天献出自己宝贵一生的信念。

站得高望得远想得深,仍是科研创新的关键          

谈及科普工作,钟世镇表示“为什么我们要做科普教育,就是想让大家信息量多一些,眼界开阔一些,那考虑问题就会更好一些。”钟世镇指着投影里的一张从航天飞船上拍摄的卫星图片,“或明或暗的灯光星状分布在全球各大洲,你们看,北美洲灯光远比南美洲明亮,欧洲灯火远比非洲密集。“灯火明暗程度与经济发达度密切相关,灯光能说明科技经济上的差距。”钟世镇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及“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勉励大家看问题要立意高远、拨云见日,透过迷雾笼罩,达到最终目的。

     
甘当配角愿为人梯,以无名英雄的身份做好岗位工作                      

在耄耋老院士钟世镇看来,科研工作既要有优秀的“领头雁”,更要有众多的“孺子牛”。“大家知道一艘飞船的发射,背后有多少人的支持吗?”钟院士说,神舟五号拥有研究基地110个,配合单位3000多个,涉及到数十万的科研工作者。“一只领头雁的背后,有着数不清的无名英雄。”

“宿双林以前是航天医学研究所所长,后任航天发射副指挥。尽管他曾是我校生理学教研室老师,是我校的校友,但我校的师生们大多也还是对他的事迹知之甚少。”钟世镇说,“爱国有分工,我校校友和同事们是数十万航天科研者中的沧海一粟

钟世镇在办公室挂了一副“配角人生”的书法,他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是,甘当配角,当好配角。“甘当配角也是我自己的座右铭。”他勉励在座学子,献身爱国要服从国家和社会需求。只要打好基本功,有能力者,就能适应环境,在岗位上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