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我校团委科普教育协会在枫叶厅举办了科学使者进校园(社区)系列活动科普讲座,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博士生导师黄巧冰从“如何成为专业人士”出发,教大家怎样从专业的角度看新闻,而不仅仅只看热闹。
一开场,黄巧冰便介绍了标题的“前世今生”——从“冷眼旁观世间万象,热心钻研业内千秋”,到“冷静旁观世间万象,热情钻研业内千秋”。“冷眼”到“冷静”,看似只是个别字词的更换,却包含着“医者仁心”的道德要求。黄巧冰提醒同学们,同理心不等同于同情心,医生最需要的是同理心,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医学教育也需要注重人文关怀,而不是居高临下向下看的同情心。
黄巧冰指出,探究新闻中的医学,要摆脱学科、系统模块的界限,每一个新闻就是一个事例,可以涉及任何学科和系统,包括了专业、人文、社会知识。
“为什么无数的科学家,艰苦探索了如此长的时间,还是没有攻克癌症?”她在关注诺奖的新闻——2018生理与医学奖“肿瘤免疫”时指出,大家在为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欢欣鼓舞时,看到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机会,同时也要看到科学的局限性,肿瘤免疫得奖,疗法仍有副作用。
她谈到,大家为最美司机用生命最后的76秒挽救24名乘客性命感动的同时,也要关注司机的死因以及抢救可能性,这就是典型的失血性休克的事例;为大学生一氧化碳中毒却不知自救而惋惜时,也要分析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
汶川地震时,电视直播营救人员用了6小时抢救出被压在石板达79小时的陈坚,却在被救出后的短短10分钟内迅速死亡,让大家从灾难救治的沉痛教训中分析何为挤压综合征。
她从一个有3个孩子的父亲患链球菌性喉炎导致截肢的新闻中,探讨怎样跟家属和幼小的孩子沟通,要有同理心,怎样一起想办法使他们有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不幸。
黄巧冰说,从我国首例“设计婴儿”降生救姐的新闻中可以看到,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人类繁衍模式的变化,生育的目的甚至也发生了改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哲学三问的答案,要做一个有心人,多关注社会新闻及其背后的医学深意,要从新闻中思考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与医学伦理之间的关系。“更专业”是每个医生不懈的追求。
黄巧冰的讲座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用医学专业的视角观察世界的大门,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用医学的专业视角看新闻的思维,更让大家对医学生以及医生的人文素养和伦理要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