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

【学习专栏】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 携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8-11-12 10:33:34

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内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优势,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贡献,是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扩大和深化香港与内地科技合作、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确保“一国两制”伟大事业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24名在港两院院士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香港拥有较雄厚的科技基础,拥有众多爱国爱港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这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香港科技界为香港和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内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优势,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贡献,是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要重视香港院士来信反映的问题,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合理予以解决,以支持香港科技界为我们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2017年“七一”视察香港时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构想之后,再次就支持香港创科发展表达关怀、作出指引。前不久中央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强调“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香港创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际,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香港创科发展,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我们既要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建设好,也要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建设好”郑重宣示的生动实践,必将使“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得到进一步彰显,对于扩大和深化香港与内地科技合作、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确保“一国两制”伟大事业行稳致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创科发展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中央从国家发展全局和“两个建设好”的战略高度支持港澳与广东这块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在共融中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重大决策部署,不只限于经济领域,还涵盖科技以及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为香港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在谈到香港经济时,有些人喜欢引用这样一组数据:1997年香港回归时,本地生产总值约占内 地 生 产 总 值 的18.4%,随着内地经济快速发展,现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只占内地生产总值的2.8%。虽然占比变小了,但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如果我们登高望远、开阔眼界,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就会更加深刻认识到,包括香港在内的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发展前景无可限量。粤港澳大湾区(港澳+珠三角九市)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1%,人口数量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但其经济总量却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经济规模已经相当于全球第11大经济体,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香港的发展将不再局限于自身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7000万人口必将是香港发展的更大市场和空间,“湾区经济”内在聚合力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用将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大湾区的广袤土地不仅会成为香港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沃土热土,也必将成为广大香港同胞安居乐业和香港青年向上流动、更好发展的共同家园。正如林郑月娥行政长官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最大机遇,能为香港的经济、社会、民生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潜力和动力。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核心任务。据广东省社科院有关研究报告,大湾区内目前有超过1.89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56%,创新要素集聚,高教资源丰富,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善用中央惠港科技政策的“东风”,必将为香港创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提供广阔空间。比如,大湾区内地城市具备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技术供给和成果孵化能力强,拥有活跃的创新产业环境,创业者从创意产生到产品推出的速度快、成本低,这是香港创科产业发展的丰厚土壤。大湾区既有汇聚多家龙头创科企业的深圳,也有多个正在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城市,在创科产业上与香港优势互补,可以成就一个人才、科研机构与企业汇聚的国际创科中心。又如,大湾区近7000万人口,生产总值达1.4万亿美元,为香港发展创科产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以大湾区为支撑,香港可以有效对接内地广阔的市场需求,还可以与内地科技企业并船出海,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再如,随着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等跨境基础设施投入运营以及各种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制度障碍不断突破,必然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流通,创科人才也可以更便捷地在区内学习、就业和生活,大湾区创科发展的协同效应将日益显现。

更好发挥香港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香港高等教育发达、国际化水平领先、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发达、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资讯流通便捷,具备发展创科的良好基础。香港大学等多所大学跻身全球百强、亚洲前十,港区拥有国家两院院士44人。科技部已累计批准在港建立了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香港科学家在过去5年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3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为国家在航天事

业、高铁建设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作出重要贡献。据《自然》杂志统计,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香港科技大学的“自然指数”为80.59,约为麻省理工学院的1/5,而科研投入却仅为后者的1/10,香港科学家的科研效率之高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在对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吸引世界优秀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具有比内地城市更为优越的条件,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在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可以发挥特殊重要作用。比如,在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方面,香港多所研究型大学在医学、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基础研究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健康与医药、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等产业技术创新领域也具有领先优势,可以成为全球高端高新产业的策源地。又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利用香港法律服务机构为大湾区企业“走出去”提供知识产权预警、海外维权援助等服务,支持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法律与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再如,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可以利用香港在金融、法律、评估、会计、会展等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帮助大湾区企业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此外,在人才引进方面,香港拥有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成熟制度和高度开放的人才流动体系,可以成为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为大湾区延揽、输送各类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

参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创新科技是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一年来,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带领特区政府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多次带队考察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中山等大湾区城市,探索合作新模式;行政长官亲自领导高层次、跨部门的“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特区政府2018年度财政预算案预留500亿元支持创新科技发展。与此同时,中央相继出台两批次便利港人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支持香港创科发展、让中央财政科研资金“过河”香港使用等惠港科技政策。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顺应了香港社会的关切,让香港市民感受到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在香港产生广泛热烈的影响。2018年4月,32名香港立法会议员赴大湾区考察,虽然政治立场不尽相同,但大家都对香港与内地合作共建大湾区表示支持、充满期待。毕马威中国与阿里巴巴香港创业基金不久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有54%的受访香港大学生认为大湾区是最理想的创业地区,认为其商业环境和潜在机遇都较硅谷、新加坡等创新枢纽更好。思考大湾区、对接大湾区,借助大湾区推动香港经济转型升级正在成为香港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以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切入点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引领香港更好发展的黄金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与内地互利合作的最前沿,是新时代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最佳着力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强调“中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香港科技优势,支持香港科技界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是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新发展,是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新动力。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是时代潮流,香港与内地的科技合作更应拆墙松绑,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想香港之所想、急香港之所急,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支持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重大决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5月,科技部和财政部正式出台了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鼓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工作等一系列重大惠港科技政策,使长期困扰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政策障碍得到了历史性突破,令香港科技界和广大香港同胞深受鼓舞。正如林郑月娥行政长官所说,这些政策“不单是为香港科技创新发展打下强心针,更承载着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香港科技人员以至全体港人的重视和爱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提出支持在香港建立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机构,这将是提升香港科研实力、促进香港创科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要在香港把中央支持的重大利好转化为推动创科发展和推进“一国两制”实践的强大力量,必须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必须在充分发挥好香港自身优势和大湾区协同创新优势的同时,准确把握事关香港创科发展的几对重要关系。

一是发挥香港所长和服务国家所需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香港成为内地开展对外贸易和进口急需物资的重要桥梁窗口。改革开放后,国家借助香港自由开放的特点推动内地扩大开放,香港也乘势而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回归21年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并把握国家发展机遇进一步巩固和发挥了自身特色和优势。以资本市场为例,内地在港上市企业已从回归前的不足100家增长至2017年底的1051家,市值达22.5万亿港元,占港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50%、市价总值的66%、总成交金额的76%,内地企业庞大的融资需求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有力支撑了香港资本市场的超常规发展。历史深刻表明,香港发展的每一步都和国家紧密相连,“国家所需”成就香港、“香港所长”贡献国家,当“香港所长”与“国家所需”紧密结合时就会迎来香港发展的黄金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深刻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当今时代“国家所需”的关键所在。随着国家对创新发展的精准支持源源而来,香港创科产业将有更好的条件发挥自身所长,在创造杰出成就、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中实现更大价值,为香港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是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巩固传统三大中心地位的关系。在既有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基础上,把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既切中香港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也为香港社会提供了新的愿景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深刻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香港要取得更大发展、更好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跟上时代潮流,通过发展创科产业来拓宽发展道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创科产业涉及研发、转化、应用、产品、市场、资本等一系列要素和环节,对相关行业具有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通过围绕创科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有助于激活和提升香港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带动三大中心进一步向高增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香港活跃的资本市场、成熟的贸易体系、完善的法治环境等传统优势,也为发展创科产业特别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使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具备了先天条件。因此,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与巩固提升传统三大中心地位之间是增量与存量、促进与支撑的共生关系,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当前要着眼长远,善用传统优势加快创科发展步伐,让二者在互相促进中为香港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三是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和改善创新科技生态的关系。科技人才是创科发展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从战略高度指明了多渠道聚集和发展人才的必要性。一方面,加快科技人才引进是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创科能力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早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科技大学建校之初,就是通过全球广泛引入优秀科技人才来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2018年5月,特区政府又宣布了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广揽海内外创科精英,首年度最多可输入1000名创科人才,相信将有效助力香港创科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在“引进来”的同时,要改善科技人文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厚植创新创业沃土,立足长远增加科技人才源头供给。这是增强香港创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支持特区政府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加强官产学研合作、营造支持创科发展氛围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香港同胞进一步了解祖国科技成就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推动香港科技界进一步同内地开展学术交流、加强科技合作,提升香港青年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本领,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转载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法律声明 | 学院位置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邮编:510515 咨询电话:020-6164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