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引领发展之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着眼于21世纪世界发展大趋势和全球化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改革引领,打造世界级“创新湾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以此提升大湾区城市群创新水平,实现大湾区内的协同创新。要以大湾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为基础,以区域创新梯度扩散为通道,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创新走廊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创新主体,通过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政府的交互作用和协同效应,构成产业链、技术链、知识链和价值链,形成具有聚集优势和知识溢出、技术转移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合作模式,形成大湾区城市间稳定的创新协作关系和创新网络,最终形成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成创新要素集聚、内生创新功能强、与世界一流湾区相媲美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健全协调发展机制,打造跨制度“协调湾区”。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增强协调解决制约大湾区发展的复杂问题的能力。找准粤港澳三地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粤港澳区域之间的联动性、互补性和互利多赢,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提供灵活的协调制度安排。大湾区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湾区共同体意识,从湾区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以湾区协调来互增城市价值,实现包容式发展。同时,还要以全局观念改善湾区城市间、产业间的供应链关系,实现城市间发展的平衡、产业间的精细化运作,形成新的协调发展模式,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树立典范。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建设世界级宜居“绿色湾区”。大湾区绿色发展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态质量,打造绿色生产生活示范区,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资源与环境代价。要将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实做优,打造粤港区域生态屏障,实施绿色多元共治。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经济结构、质量、效益上形成新的竞争力,确保湾区生态服务价值随着社会经济财富的增长而保值甚至增值,让大湾区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开创大湾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抢抓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机遇,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湾区”。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优势。自由港政策、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制度叠加效应,扩大了大湾区贸易和产业的合作面。高水平开放的大湾区建设,要进一步明晰大湾区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形成湾区城市间的有序竞争与错位、互补发展新格局;不仅要在内部加强开放合作,更要组团“走出去”开拓国际新市场,共同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提升大湾区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要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中国链接世界的重要国际合作平台,以制度优势吸引和吸纳全球性优质资源,激发增长动力和增长能量,助力开创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
推动公共产品跨境跨城供给,打造基本公共服务的“共享湾区”。粤港澳地理空间相连,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和文化观念存在差异,必须大力推进共享发展的制度环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改善大湾区发展的软硬环境,实现粤港澳三地共同繁荣。建立覆盖多元制度区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等方面实现优化融合,打破公共服务政策差别壁垒,为港澳同胞在广东学习、创业就业以及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分层推进大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协同机制,实现三地公共服务政策有效对接。
(文章转自南方日报,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