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7-06-13 09:32:40

我仍将前行:《当呼吸化为空气》

原创2017-06-07通识君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

      这会是一本让医学生感觉亲切的书。因为作者的主要身份是医生,他回忆了自己医学生阶段的经历,第一次尸体解剖,第一次见证生死;他描绘了一幅让每一个医学生心潮澎湃的图景:为守护病患生命,使自己日臻完善,抓住死神的斗篷,与他四目相对,甚至将其逼退;他所展现的住院医师生活的艰辛与成就感,足以引起所有医生的共鸣。

      即使对于我这样的医学门外汉,这本书同样让我感受至深,因为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的人生终极之谜。作者对于医患关系的思考,让人受到鼓舞和启迪;他至死方休的奋斗精神让人振奋和钦佩;他的妻子及家人给他“最好的告别”,让人看到死亡最温柔的脸;行文中的睿智和幽默,更让我感受到作者独特的魅力。

作者: [美] 保罗·卡拉尼什

一、幸运的倒霉蛋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作者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不但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事实上,这是一本因为作者病情急剧恶化而没有完成的书。也许正因为如此,这本“生命笔记”更具备直击人心的力量。

     

      从高中时代开始,保罗就着迷于人类的大脑和人生意义的联系。他曾说:“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种求知欲。我非常认真地想要探究,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我仍然认为,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经系统科学则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规律。”因为这种求知欲,保罗获得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科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以及神经科学家。

      2013年,保罗即将结束七年住院医师的漫长之旅,抵达“人生巅峰”——

     关键的手术我都做得很熟练了。我的研究获得了业内各种最高奖项。工作邀请从全国各地雪片般飞来。

    生理、道德、生命与死亡这些原本各自为阵的绳索,终于开始彼此交织了,慢慢成形。

   

     然而,就在此时,他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展现在他面前的原本应是一片美好广阔的“应许之地”,却被一片空空荡荡的死亡荒漠所取代。

     震惊过后,保罗把这个厄运当成一份礼物:

     做医生的时候,我也略略体会到那些因为一场病改变人生的病人面对着什么,也正是在那样的时刻,我非常希望和他们携手去探索。那么,这样的绝症,对于一个想要理解死亡的年轻人,难道不是一份很好的礼物吗?还有什么,是比亲身体验更好的理解方法呢?但我之前根本无从知晓,这有多么艰难;我需要去跋涉、探寻与摸索多少艰难险阻。

     

     从此, 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探寻人生的意义。

二、医疗与人性

      医生的职业自带悲壮色彩。保罗说:

      医生们以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方式入侵人体。他们看到的,都是人们最脆弱、最恐惧、最私密的时候。他们治愈病人,护送他们重新回到滚滚红尘,自己却转身离开。

     

     每个当医生的人最初一定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保罗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他带给保罗关于医生的最初印象是“缺席”,出于对于病患的责任,父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常常缺席。那时的他认为,如果这就是当医生必须付出的代价,未免太高太沉重。

      然而,那些集合了生命、死亡与意义的问题,那些所有人在某个时候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通常都发生在医院里。这些问题恰好是保罗最感兴趣、最想探究的,于是仿佛是使命的召唤,让他选择了神经外科医生作为职业。他希望守护的,不光是患者的生命,还包括使你我成其为你我的独特个性。

       

     所有的医生都治病救人,而神经外科医生则在为病人保命和保住个性之间备受煎熬。

      因为脑部控制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经历,任何神经上的问题都迫使病人和家属去思考:到底是什么,才赋予生命以意义,从而值得一活?

      保罗希望帮助病人发现这些意义,并守护它们。

三、人生的意义

     不管多么成功、多么具有智慧的人,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依然会追问:“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保罗从青年时代就在思索。他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和前人智慧中追索,不能满足的时候他转向实践,弃文从医,直面生死;之后他不幸成为了一个病人,自己成为死亡的体验者,在和病魔缠斗的过程中继续求索;最终他又回归文学,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领悟——

     

      孤独隔绝的生活没有意义。形成人生意义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命是否有意义,某种程度上要看我们建立的关系的深度。就是人类的关联性加强了生命的意义。

      作为神经外科的医生,他知道大脑皮质负责语言和理解的部分是手术的禁区,一旦这两个部分受损,人将无法与外界交流,彻底成为一座孤岛,人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和意义将荡然无存。

      作为医生,意义不光是救治生命,更在于与患者之间的联结。

      人人终有一死。作为一名住院医生,我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或家属去理解死亡和疾病。

     我意识到,在给病人的脑部做手术之前,我必须首先了解他的思想:他的个性,他的价值观,他为了什么活着,要遭遇什么样的灾难,才能合理地终止这条生命。

      正因为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度探索,在确诊肺癌后,他和妻子决定要孩子,因为他要继续活着,而不是等死。在他去世前八个月,他的女儿卡迪诞生了;经过一段时间药物治疗,他重新回到了手术室,全负荷地工作了七个月;在结束住院医师生涯的喜悦时刻,他迎来了肺癌转移恶化的消息,此时他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陪伴家人与写作此书当中。他尽其所能与人建立深刻的关系。

       因此,在他大限来临时,他能够平静地对家人说:我准备好了。

四、从医到患

      保罗书中写到很多有仁心大爱的医生,也展现了很多医患沟通的杰出范例。她的妻子露西还是医学生的时候,曾经看一张练习用的心电图,看懂的刹那,她泪流满面,因为那张心电图表示的是一个人从心颤到心跳停止的全过程;而他自己在当住院医生的第一年,经历了第一个病患的死亡之后,他说:我再也不把任何病人简单看做病历上的文字了,而是把文件和病历都当作真正的病人来看待。

     当医生的保罗时时心存警醒:我怕自己即将成为托尔斯泰笔下那种很典型的医生,沉浸于空洞的形式主义,诊断时只会生搬硬套,完全忽略更大程度上的人性意义。

      令保罗始料未及的是他突然从一个权威的医生变成一个资深的患者。这个角色的转变,让他得以从截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医患之间的关系。 确诊之前保罗因为背痛去医院体检,刚开始转变为一个病人他就惊讶地发现:

      为什么我穿着白大褂,就说话自带权威,穿着体检服,就这么温良恭俭让了?说实在的,在背痛这件事上,我可比她在行。

      当变成一个病人,即使面对的是一个低年资、专业水准远逊自己的医生,保罗也马上感到“英雄气短”:

      如果我的人生是由很多句子组成的,那我已经从每个句子的主语,变成了直接的宾语。十四世纪的哲学专著中,“病人”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一个动作的对象”,这就是我现在的感觉。作为医生的时候,我是动作的发出者,动作的原因,但作为病人,我仅仅是某个事件发生的对象。

     

      在这之后他彻底地经历了一个癌症患者的心路历程。任何一个人面对死亡,都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我生命的一个章节似乎已经结束,也许整本生命之书都已临近尾声。我不再是牧师或牧人,可以协助生死的过渡;我发现自己就是那茫然困惑、不知所措、需要度化的绵羊。重大疾病不是要改变人生,而是要将你的人生打得粉碎。

      我本来有那么多计划,那么接近事业巅峰。现在我体力不支,重病缠身,我想象的未来和个人的身份认同轰然崩塌。我面对着我那些病人曾经面对过的,有关“存在”的窘境。

      生病原本就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更糟糕的是在医院常常让人感觉不到尊严。如何让病人在医院感觉受尊重、有体面,是每个医生应当摸索的课题。

五、至死方休的奋斗

      保罗是个勇敢的斗士。不管是求学时代的专业选择,还是作为医生的职业方向选择,他都选择了在常人看来更艰难的路。他说:

      多年前我就发现,达尔文和尼采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没有奋斗的人生,就像一幅画里身上没有条纹的老虎。

      然而,作为一个确诊的肺癌四期患者,还如何奋斗?让我们一起读读下面这段文字吧。读完保罗的书,我突然感觉到每天能够忙碌地工作着、努力地学习着、有未来可能期待着,是多么幸福、多么值得感恩的一件事。

     

      关于未来的那种巨大的不确定感令人死气沉沉;不管我走到哪里,死亡的阴影都会模糊任何行动的意义。我还记得那豁然开朗的一刻,压倒一切的不安终于消散,似乎不可逾越的惶恐之海里终于显现出前进之路。当时的我在疼痛中醒来,又要面对毫无意义的一天,除了吃早餐,我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无法前行,我心想,然而心中立刻有声音附和,完成了这句来自塞缪尔.贝克特的话。这句话我早在多年以前的大学本科时期就读到了:我仍将前行。我下了床,向前一步,一遍遍重复着完整的句子:“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那天早上,我作出一个决定:我要逼迫自己,回归手术室。

      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六、死亡也不能带走的

      保罗于2015年3月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也许那些死亡也不能带走的,才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意义。

       他给家人留下了绵绵不尽的爱意。即使是在确诊癌症之后,他仍然努力努力再努力,保障家人的未来,不遗余力地让家人能够继续好好生活,不被财务问题困扰;他拥抱、亲吻女儿卡迪,给她唱歌,尽管未来将长久缺席,但当下全心陪伴;

      他给同事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他对于医术至善境界的追求,对病患尽心尽力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侪和后辈;

      他给病患留下了宝贵的个人特质,让他们得以继续做自己,追寻自己想过的生活;

      他给读者留下了他用血肉之躯在死亡之旅上跋山涉水的经验,他的勇敢将鼓舞困境中的人,更能给每一个人以人生意义的启迪,让我们更好的生活。

(注:黑体字部分为书中原文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