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大学之道:三本关于大学教育的必读经典
原创2017-09-06通识君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
◆ ◆ ◆ ◆
探寻大学之道
必读经典
◆ ◆ ◆ ◆
1
《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
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他结合大量史料和长期在哈佛教学和工作的亲身经历,对哈佛大学(尤其是负责本科教育的哈佛学院)一味追求卓越、放弃教育之本的倾向提出了深刻反思。而放弃的部分,在他看来,正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
作者尖锐地指出,以哈佛为代表的美国知名高校虽然教师和学生取得的成就一年比一年突出,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大学普遍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些大学正把消费者需求和公共关系作为办学指南,金钱和声望的重要性正在替代原则和理性。学校的改革往往是为了迎合媒体和其它有关社会团体的兴趣,而不是为了切实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在课程选择方面,学生拥有了更广泛的选择,但是大学没有提出体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课程要求,大学课程逐渐演变为由选修课堆积而成的“自助餐”,缺少知识的内在完整性;强调教师科研记录,却很少关注教师是否能上好一堂课;教师们不需要为学生大学本科四年的全人(whole human beings)发展承担责任;为迎合和取悦学生,课程评分呈现出不断升高的所谓“分数贬值”的趋势……
而“有灵魂”的教育则应该包含这样一些要素:大学对于学术、学生和国家的责任感;体现整体性的通识课程;恪守教书育人的本分;独立于社会流行观念的判断力;强调教育过程和方法甚于教育内容;对学生严爱相济、情理相融等。
刘易斯认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者,这些大学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目标,毕业时成为一个更加成熟、开始为自我和社会承担责任的人。
2、
《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作者德雷克.博克1971-1991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以领导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修订和学术机构改革著称于世。
《回归大学之道》的论述主要围绕大学本科教育目标展开,本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重塑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及其实现之道。
博克强调了本科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提炼出了一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本科教育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准确而优雅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素质;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提升就业能力等。
博克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分析了美国大学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他揭示了高校实现上述本科教育目标的障碍:教授工作过度追求个人的兴趣而不是教育目标;学生一味以高薪作为求职目标;不同系科之间的教师难以合作,导致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忽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营造一个积极有效的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等等。
本书让我们有机会领略世界名校领导人的卓然之处,他以真诚的反思、理性的论证和雄辩的语言引领我们探究大学教育的真谛。
3
《密尔论大学》
本书的作者约翰.密尔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1867年2月,他被圣安德鲁斯大学选为名誉校长。在就任典礼上,他做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系统地论述自己的大学教育观。令人惊讶的是,150年过去了,他演讲中的思想和观点依然迸射着睿智的思想之光,对正在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中国大学尤其有着启发意义。
密尔说: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熟练的律师、医生和工程师,而是培养有能力、有教养的人才。一个人在习得技术之后,是贤明、有良心地使用这一技术,还是不顾廉耻地运用这一技术?这取决于教育体系将何种类型的知性和良知植根于他们的心中。
当学生被培养成贤明、有能力的人之后,才能成为贤明的律师、医生,成为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学生在大学应该学习的不是专门知识,而是能正确利用专业知识的方法、以普遍教养之光来诱导专业领域技术正确的发展方向。
演说中,密尔把大学教育任务分成三个领域:围绕美学的“艺术教育”、以智育为目的的“知性教育”和培养人的良心的“道德教育”。密尔认为艺术教育对于人格完善必不可少,强调通过艺术、美学教育达到培养美好情感和高尚精神的目的,他相信艺术、情操教育的贫乏将导致国民的精神危机。
对于知性培养,他认为文学和科学两方面的教育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科学教育是教我们如何思考,文学教育是教我们如何表达。博雅教育的最后阶段旨在帮助学生把他们已经分门别类学到的东西综合和联系起来,它包括对科学方法的哲学研究,后者是人类知性从已知到未知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