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去过,那一定要读过:《莎士比亚书店》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8-09-03 14:49:24

通识君

全世界最有名的书店

说起全球爱书人的朝圣之地,一个是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另一个就是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有何魅力呢?它和普通的书店有何不同?

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四一年间,莎士比亚书店是大洋两岸英语、法语作家的聚集地,这里既是书店,又是图书馆,更是一批又一批作家买书、借书、会朋友、聊天、谈心事、喝咖啡的地方;它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自我流放的美国作家们在巴黎的家,是他们收取信件的稳定通讯地址;它还是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尤利西斯》的出版商。

莎士比亚书店的巨大影响力和四个因素有关:一是当时法国出版英文作家书籍的出版社只有两家,且完全不出版现代作家的作品;二是当时英镑和美元比法郎值钱得多,所以对于塞纳河左岸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美国的现代文学作品简直就是无法消费的奢侈品,一家可以借书的英文书店因此大受欢迎;三是美国作家们当时在国内遭受种种打压,他们为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而奋争,不少人漂洋过海来到巴黎;四是巴黎当时名流云集,例如乔伊斯、庞德、斯特拉文撕基、毕加索等等,文学、绘画、音乐各界的扛鼎大家都聚首在巴黎创立着各式流派,创造着各样传奇,这使得巴黎成为世界文化圈的中心,吸引着大批美国作家纷至沓来。

二十年代是莎士比亚书店的黄金时期,那时法国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走出来,而三十年代则要进入另一次世界大战中去,且面临着世界经济大萧条,书店的经营进入难以为继的困境。幸亏一大批作家联手发起了“拯救行动”,才使书店度过危机。一九四零年,巴黎被德军占领,莎士比亚书店仍照常营业。一九四一年,一名德国军官走进书店,想要购买一本陈列在橱窗里的《芬尼根守灵夜》,被店主毕奇拒绝。两周后,在德国军官的威胁下,毕奇和朋友们一起搬空了书店并将店名粉刷得无影无踪。就这样,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消失了。但毕奇还是被纳粹抓走,在集中营关押了六个月之久。

关于莎士比亚书店,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1919年,它在巴黎左岸成立,成英法文学交流中心

1922年,为乔伊斯出版《尤利西斯》,声名鹊起

1933年,书店开始多次面临困境,勉力经营

1941年,受到纳粹威胁,被迫将书店关门

1951年,授权乔治·惠特曼再开“莎士比亚书店”

1956年,创始人毕奇写下自传《莎士比亚书店》1962年,毕奇于巴黎逝世,享年75岁

乔治.惠特曼再开的“莎士比亚书店”位于塞纳河左岸巴黎圣母院旁边。现在书店由惠特曼的女儿掌管,出于对莎士比亚书店创始人毕奇的纪念和热爱,惠特曼给女儿取名西尔维亚.毕奇.惠特曼。

书店店主

莎士比亚书店之所以会对作家们形成如此大的吸引力,跟它的店主西尔维亚.毕奇独特的个人魅力和高超的文学品鉴能力密不可分。毕奇是美国人,她一九一七年到巴黎定居,两年后创立莎士比亚书店,书店的常客、毕奇的密友海明威曾经这样描写她:

西尔维娅有一张生动的,如同雕塑般轮廓清晰的脸,她褐色的眼睛如同小动物般充满活力,又如同小女孩般充满快乐。他的波浪般的褐色头发往后梳,露出她漂亮的前额,在耳朵下剪短,与她褐色的天鹅绒外套的衣领相平。她的两条腿很漂亮,她善良、愉快、非常有趣。她很喜欢开玩笑,也喜欢八卦,在我认识的所有人中,没有人比她对我更好。

毕奇小姐(右二)与海明威在莎士比亚书店前

而法国作家尚松则这样评论毕奇以及她的书店:

西尔维娅就像是一只传播花粉的蜜蜂,她让各方来的不同的作家进行交流。她将英国、美国、爱尔兰和法国的作家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功效要远远胜过四国大使。乔伊斯、艾略特、海明威、菲茨杰德拉、布莱荷,还有其他的许多作家们,他们都来到这个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的莎士比亚书店,来这里和法国作家们见面,并不纯粹是因为友谊的乐趣,而是要通过对话、阅读和接触进行交流。这种交流真的很神秘,就像我自己,我所受到的菲茨杰拉德的影响……还有其他作家互相之间的影响,这都是西尔维娅的秘密所在。

毕奇在她的这部自传中,饶有兴致地回忆着与她的“顾客”们之间有趣的点滴。她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对生活细节进行敏锐捕捉,让我们得以了解些伟大作家的“日常”。

作家们的逸闻趣事

庞德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 。他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

1921年,庞德从伦敦移居巴黎。我们来看看毕奇笔下的庞德:

“庞德先生说他们几乎是逃难出来的,因为那里天潮地湿,他们真担心某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已经长出了脚蹼。庞德先生不喜欢谈论自己的作品,他是一位公认的现代文学运动的领袖,但我觉得他一点都不傲慢。在我们的谈话中,他的确自吹自擂过。不过他所夸耀的是自己的木匠手艺。他还问我店中有没有什么需要修理的东西,他为我修好了一个香烟盒和一把椅子。我称赞他的手艺,他就邀请我到他圣母院广场街的工作室中去参观,那里的家具全是他自己做的,而且也都是他亲手上的漆。”

格特鲁德·斯坦因

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1874–1946),美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理论家,犹太人。她的作品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她致力于语言文字的创新,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变革,由于受到威廉·詹姆斯、柏格森及毕加索等绘画立体派的人物及他们思想的影响,她淡化甚至抛弃了文字的字面意义,用文字筑成一个立体的建筑,直指人物灵魂的深处。

毕奇对她的第一印象是:面容姣好,身材硕壮,穿着件长衫,头上戴着的与其说是一顶帽子,不如说是一个篮子。

她的家和主人一样充满魅力,墙上挂满了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经典之作。她还给毕奇看过一本画册,里面都是她收藏的毕加索的素描,据说她和哥哥利奥普达成协议,两人平分他们所收藏的作品,哥哥选择了马蒂斯,而她则选择了毕加索。

她有很多崇拜者,但是他们往往即便鼓足了勇气,还是不敢和她接近,所以这些可怜的崇拜者会来找毕奇,仿佛毕奇是某个旅游公司的导游一样。等到真与她见了面,他们才会发现她是那么和蔼可亲。

舍伍德.安德森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1919年出版的《小城畸人》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他的创作对后期的作家影响很大,如海明威、威廉福克纳、赛格林等都尊称他为导师。

毕奇这样写道:

“舍伍德.安德森的一生都是故事。他给我讲述他的遭遇,他往前走的每一步,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还有他的生活中的那些至关重要的时刻。他的故事充满悬念,他说起某一天早晨,他一下子就决定放弃家庭,还有他那非常成功的颜料生意,离家出走,永远放弃了那种为了得到别人尊重而受的局限,还有为了寻求安全感而要背负的重担。”

“某一天早晨”指的是1912年12月的一天,安德森经历了一次精神崩溃,他消失了四天,人们发现他在附近的玉米地里漫游。之后不久,他辞去了颜料工厂总裁的职务,离开了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从俄亥俄搬到了芝加哥,开始了创作生涯。

詹姆斯.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1920年起定居巴黎。其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欧洲各地,靠教授英语和写作糊口,晚年饱受眼疾之痛,几近失明。其作品结构复杂,用语奇特,极富独创性。

在毕奇眼中,乔伊斯中等身材,很瘦,有些驼背,但是举止优雅,他的眼睛是深蓝色的,非常漂亮,闪着天才特有的光芒。后来,乔伊斯患了青光眼,他称之为“雅典娜的灰色猫头鹰眼”。

乔伊斯将所有人都看成是与他平等的。不管他们是作家、孩子、服务生还是女仆。不管谁说话,他都很有兴趣,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让他觉得无聊的人。因此乔伊斯让所有人着迷,没有人能顶得住他的魅力。

图为乔伊斯和毕奇在莎士比亚书店讨论《尤利西斯》出版事宜

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因为“尺度太大”以致于英国的印书商们一听到乔伊斯这个名字就非常害怕,而美国的《小评论》杂志因为连载《尤利西斯》而被当做“淫秽读物”查封,当乔伊斯沮丧地叹息“我的书永远也不会有出版之日了”的时候,毕奇问:“莎士比亚书店是否能荣幸出版《尤利西斯》?”

毕奇回忆着出版这本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趣事:第一版尤利西斯出版前就开始接受预定,预订者中有叶芝,而海明威一个人就预定了好几本;乔伊斯有不断修改文稿的习惯,每次印刷商送来的校对稿都写满了他新增加的内容,乔伊斯说“三分之一的《尤利西斯》其实是在这些校对稿上写成的”;对于印刷商关于“不停修改校对稿将增加许多新的花费”的提醒,毕奇表示完全支持乔伊斯,“因为我要出版的是最伟大的一部作品,我们所做的努力和牺牲都应该配得上这部作品”;乔伊斯的手稿非常难认,法国的排字工人几乎都不懂英文,导致第一版《尤利西斯》每一页都有一个到半打排字上的错误,全书一共有二千多个错误……

最有趣的是等到《尤利西斯》终于出版了,要把他们寄到美国的预订者手中真是大费周章。第一批寄出去的书全在纽约港被没收了,幸亏海明威帮忙介绍了他的朋友伯纳德拯救了毕奇。伯纳德先搬去加拿大,因为《尤利西斯》在加拿大不是禁书,所以毕奇可以把几百本书先寄到加拿大,然后由伯纳德每天塞一本在裤子里将书偷渡过境。事后,毕奇笑言:“如果乔伊斯能预见到所有这些困难,他可能会写一本薄点的书吧。”要知道,第一版的《尤利西斯》有七百三十二页!

好吧,本来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想和大家分享,比如海明威的解放剧院街的硬汉雄风,布莱荷救助犹太人的义举,菲茨杰拉德对乔伊斯的崇拜……然而,还是留下一些悬念给大家自己去阅读和探索吧!

最后,放上几张现在的莎士比亚书店的照片,如果你去巴黎,别忘了去探访一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