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所在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20230821南方日报】曾汉君: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夯实思想根基

发布时间:2023-08-23    点击量:

    8月21日,我院曾汉君教授在《南方日报》发表理论文章《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夯实思想根基》,原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出的新论断,是对共同富裕发展规律的新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一种经济表述,也是一种文化展示,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坐标。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文明的延续性,是因其孕育出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循史而察,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人们对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素养的不竭追求,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追求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精神资源。具体地看,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的启迪和告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构想等,这些积淀镌刻在中华民族性格中的文化基因,诠释了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价值追求和意义建构,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民族心理和价值目标,映照了中华民族的基因特性和精神禀赋,孕育了中华民族社会生活赖以维系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根源性的共同观念,涵育了中华民族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源流,为我们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内源性可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塑形和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民的精神生活,必须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把代表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提炼出来,使其与新时代相协调,与当代中国人的文化需要、审美取向相契合。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人民的实践智慧中逐渐形成的,是涵养人们精神境界提升的重要源泉。例如,儒家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道家的“为天下谷,常德乃足”;佛家的明心见性、日常即道;理学家的修身以序、浑然天成等,无不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价值意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空的跨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也需要得到与时俱进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谨慎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解构和重构,审视内蕴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在合理性审视的基础上,汲取其中有益的元素并与现代价值观进行融合对接,使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状态和昂扬奋发的意志,凝聚起人们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精神伟力和价值支撑。

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实践力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出场,从理论到实践、历史到现实、当下及未来,都彰显出人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担当。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基因和外在的精神标识,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的实践动力。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阶段,我们党深刻洞察到精神富裕的重要地位,将共同富裕与发展精神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在实践中全面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促进人民群众从“吃饱穿暖需要”到“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递进跃升,助推人的精神需要从传统性到时代性的时空拓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智慧。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根脉,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基础。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需要我们在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持续唤醒潜流在民众血脉中的追求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以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要素,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力量。

作者系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系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核心课程“传统文化的聚焦与微透视”项目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08/21/content_1007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