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我院研究生王申昆忆在《羊城晚报》发表理论文章《以“百千万工程”牵引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原文如下:
在2023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扎扎实实抓好今年,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这是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的坚定态度和郑重宣示,是把握大局、顺应规律、立足实际的科学布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施工图、任务书。锚定一个目标,就必须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
努力提升县域的资源要素承载能力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以县域为基本单位,旨在加速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发挥县城的带动作用。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快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区域间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电网气等基础设施,通过提升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升级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改进交通站点等市政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县域的资源要素承载能力,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此外需要加大对县域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方面,建立集成金融、税收、科技、人才、企业绿色信用报告等涉企政策“数据库”,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吸引更多的产业项目和企业落户县城。
找准发展优势和地域特色,打造特色小镇
县域强,产业必须强。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振兴,在做强县域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打造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连接城市和乡村,可以缓解县城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纽带。广东省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探索建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机制方面起步较早,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佛山平洲玉器珠宝小镇、翁源江尾兰花小镇、丰顺留隍潮客小镇等,这些特色小镇吸纳了农村劳动力,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在规范特色小镇建设时,我们应重点关注质量而非数量,找准发展优势和地域特色,走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建立省内不同区域间协调机制,以避免同质化竞争,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以发挥其在城乡联结方面的作用,推动县域产业融入珠三角地区产业分工体系。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特色农业发展策略
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关系到农业强国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农民增收拓宽途径。从农业发展潜力看,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丘陵与平原兼备,有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优势,需要根据省内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资源禀赋的特色农业发展策略。要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绿色化的发展理念,实现标准化生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广东农产品IP,并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尤其要聚焦农业重点产业链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粮食、生猪、家禽、岭南水果、蔬菜、南药、茶叶、花卉、油茶、水产、橡胶、农产品冷链物流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跨县集群产业园。要通过突出粮食、生猪、蔬菜、水产、家禽、水果等重要农产品产业园建设,保障广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守住“米袋子”,丰富“菜篮子”和“果盘子”。探索建设现代种业、现代装备、加工服务、数字农业、品牌培育等功能性产业园,提升主导产业整体效益。要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培育壮大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实施“百千万工程”,瞄准的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服务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障碍,我们需要将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置于重要位置。要推动民生服务提质增效,需要以人为核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强交通、能源、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城乡要素流动,通过完善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乡镇和农村提供更便捷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促进经济互联互通。此外,还需要建立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新产业和新业态进入乡村经济,鼓励优秀人才和返乡农民创业,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分类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实现差异化发展,提高农村的人口就业吸纳能力。
要以文明乡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乡风是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乡村发展的力量源泉,要以文明乡风培育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因此,我们需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以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培育、文化惠民、移风易俗、乡村治理为重点,推动形成健康的家风和文明的乡风。同时,也要重新审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以属地为主体,对零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阵地资源进行集约化打造,丰富农村文化供给,以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用文化的力量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赋能乡村振兴、塑造新型城乡关系、赓续农耕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通过加强乡村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培育新型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为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防因病返贫
最后要实施动态监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防因病返贫。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需要建立长期机制,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防止规模性贫困再次出现。我们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均衡发展,实施高水平医院跨区域联动“一对一”紧密型帮扶,健全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特别关注家庭中有大病、重病患者、残疾人、留守儿童和高龄失能老人的情况;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及时了解监测对象的情况,实施早期干预措施;并落实帮扶措施,为无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提供社会救助和医疗保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因病返贫。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努力化解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为主基调,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域共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努力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
作者:王申昆忆(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原文链接:https://ep.ycwb.com/epaper/ycwb/h5/html5/2023-11/10/content_6_612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