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我院曾汉君教授在《南方杂志》发表理论文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原文如下: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更好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情怀,也凸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归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究其原因,是因为赢得了民心。“得民心”“顺民心”是我们党由弱到强、长盛不衰的重要法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阐释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人民”二字刻在虔诚的信仰里,融在全部的奋斗中。10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鱼水关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的是谋划各项改革要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期望在提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和全面增长的时代变化,需要从民之所需所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布全局,出实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在评价改革成效上要坚持群众立场。改革的成效如何,关键要看办成了多少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到医疗、教育、户籍等重大制度改革,细到身份证异地挂失受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等便民服务,改革举措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更好地对接人民所需、基层所盼,这也是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体体现。
人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
任何改革观都有一个价值维度,都有一个“为了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鲜明指出,改革为了人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
人民是改革受益者,也是改革推动者。人民是决定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力量,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在总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和力量保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正是因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来源于赢得“人民支持”。改革,一头连着“政”,一头牵着“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的是以人民的诉求和呼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导向目标,以改革的紧迫性以及人民利益的相关性来推动改革进程。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只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符合人民诉求的,符合人民期望的,就要坚定不移地践行,通过维护人民群众的改革利益,引导和激活人民群众的改革欲望和预期,取得人民的信任、支持和参与,从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力。改革只有与民心、民意、民需同频共振,才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党的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根植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行动,凝聚价值共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更是改革的起点和动因。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一部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有过这样一个生动比喻:“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啃的硬骨头却是人民最期盼通过改革得以解决的现实难题。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我们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往往也是矛盾尖锐、难题集中的“深水区”“攻坚区”,是最需要改革的地方。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唯有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诉求,才能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从而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的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架构起了“人民的事业”和“干事业的人民”之间关系的桥梁。一切改革行动包括理论探索、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都要着眼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涵继续书写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顶层设计和人民群众探索的有机结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奔赴。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才能将改革推向前进。
作者系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曾汉君
原文链接:https://www.nfzz.net.cn/node_f54fb3db15/7518b877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