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所在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20251111羊城晚报】全国多所高校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凝智聚力深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动态

发布时间:2025-11-12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11月9日,由南方医科大学主办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在该校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路径。

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叔文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本次理论研讨会旨在汇聚学界智慧,深化理论阐释,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落地生根。他强调,要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激发的热情转化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凝聚共识:多维解读全会精神核心要义

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论内涵,多位专家进行了深度解读。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新疆大学博峰战略人才、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骆郁廷聚焦思想引领力这一关键概念,指出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是实现全党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的根本保证,对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系统总结了党制定规划的五条基本经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立足国情与实事求是是科学方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立场,统筹发展与安全是战略底线,改革创新与开放合作是动力源泉与全球视野。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指出,“十五五”规划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是我国当前发展要求,也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实践路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在实践层面,学者们就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出了创新思路。

武汉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丁俊萍强调,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牢固树立系统观念。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力波从文化维度指出,赓续中华文脉不仅能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拓,还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提供文化生态保障,在助力文化创新创造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丽就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出系统性建议: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和教育链深度融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全球视野:中国方案的智慧贡献

立足国际视野,与会专家深入阐释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战略意义。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臧秀玲深入解读了全球治理倡议的时代价值。她指出,这一倡议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直面全球治理的难点痛点,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抓手。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孙秀玲聚焦国际话语权建设,提出要重塑国际传播理念、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构建完善对外传播机制,增强国际话语主动权;重构国际叙事话语体系,打好国际话语主动仗。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通过中外对比,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固有局限,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梦云用生动实例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舞台上已产生积极影响,在历史文化、实践发展、价值理念三个维度获得国际认同。

本次理论研讨会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更是一次有力的行动动员。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要将研讨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文|记者 张晗 通讯员 古韵妍 李思琦 潘秀辉

图|通讯员 邓雅馨


原文链接:https://ycpai.ycwb.com/content/ikinvjjtjj/content_53788051.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