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关键在教师,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把有意义的思政课上得有意思。
改变以往专业科目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各自为战甚至“两张皮”的窘境,真正做到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心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此,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关键在教师,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把有意义的思政课上得有意思。
所谓“理直”,是指思政课教学要“念好真经”,把“真理”“道理”“事理”讲明、讲透、讲清,做到“以理服人”
要讲明马克思主义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并将在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魅力。思政课教师必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真正落实“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在学精悟透的基础上开好思政课,自觉传导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在弘扬正能量中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
要讲透立德树人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思政课必须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是树人的根本和前提,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小德”,更要注重厚植学生对党忠诚、爱国报国的“大德”,促使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人”,要求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讲清德才兼备与家国情怀有机结合的道理,鼓励青年学生立鸿鹄志,将个人梦融入民族梦、国家梦之中,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要讲清治国理政事理。中国共产党近百年风雨兼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彰显了治国理政的高超智慧,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厚素材。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从历史发展长度、国际比较宽度和人类文明高度上讲清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事理,切实将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起来,通过用学术讲政治、用故事讲事理、用历史讲精神来释疑解惑,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
所谓“气壮”,是指思政课教学要有底气、接地气和聚人气,做到“气场雄壮”
上好思政课要“有底气”。要坚定对思政课教学的信心,这种底气来源于思政课的科学性。其科学性突出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宝贵经验的不断形成与总结。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上好思政课要“接地气”。思政课教师要了解社会大课堂和青年群体的认知特点。思政课教学不是脱离社会实践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对接社会实践的“地气”,让学生在鲜活的社会实践案例学习和调研体悟中增强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促进家国情怀的情感升华,达成知识教育、情感教育、价值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同时,思政课教学要接青年群体的“地气”,要把握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当代青年是市场经济、网络时代以及全球化的原住民,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因此,思政课要充分考虑青年群体的个性特征,在坚持教师主导的同时要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思政教育一体化,以青年学生乐于接受、善于接受的方式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
上好思政课要“聚人气”。整合课内外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在全社会的协同配合中打造协调发展的思政课建设格局,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思政课建设要优化教育效果,在学校和社会的齐抓共管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打造思政课堂的教学共同体,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同时,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有机融入到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和讲授之中,改变以往专业科目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各自为战甚至“两张皮”的窘境,真正做到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心同向同行。除此之外,还应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大思政”格局。学校党政领导以及地方部门负责人积极带头讲授思政课,形成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推进的大思政育人队伍,汇集众智,凝聚共识,画出思政课教学的最大同心圆,奏响新时代思政课魅力的最强音。
(文章转自南方日报,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