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导论课串联起工程实践中的职业道德、工程实践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理念;公共英语课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经济、京味儿文化和校史校情等知识……这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答案是——这是具有思政元素的专业课。自2017年底,北京联合大学开启“课程思政”建设步伐,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课程,润物无声,立德树人。(《北京日报》4月15日)
我国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备受关爱的同时也经受着“成长的烦恼”,如果不能尽心培育和科学引导,很可能“发育不良”。以前谈及有些思政课,老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听,课堂枯燥无味,其中一个原因是未能以学生为本,不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没有兼顾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共鸣点,让他们感觉不解渴。因此,思政课要直面学生困惑,让学生认同和信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感人,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思政课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让人自然吸收。筑牢课程教学主阵地,守好思政教育责任田,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必须围绕教学需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思政课教学的重点是直面社会热点,挖掘鲜活故事,带领学生进入现场、感受真实、体验真情,进而破解学生疑惑,达到育人目的。笔者所在的学校就立足大别山革命老区,深入挖掘“红色富矿”,把思政课从“讲台”引向“舞台”,打造原创红色话剧“三部曲”,不仅带来了教学形式的变化,还提升了教学效果,深受师生欢迎。
思想政治工作在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坚持守正创新,保持与时俱进。思政课从来不是“一条线”的工作,而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相辅相成,共同绘就“课程思政”同心圆。思政课不能封闭僵化、自说自话,要结合办学特点和办学规律,结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拓展主阵地与主渠道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渠道。思政课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千人一面。思政课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加强思政课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升级改造传统课堂,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状况,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简而言之,思政课既要聚焦理论创新,关照社会现实,更要贴近学生需要,传播人文关怀,以生动活泼的成果吸引人、打动人、感召人,这样才能提高“抬头率”、提升“点头率”,增强思政课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引导力。
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要先受教育。做好思政工作,教师不仅要身体力行,还要潜心育人,把工作做到入脑入心。广大教师要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强化理论素养,拓展教育载体,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
(文章转自中国教育报,作者系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